从占卜问卦到内省修身,易经竟变成心性

最近看了一则报道,说现代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星座和算命。在生活中也总能遇到一些会看手相、测八字的人,美其名曰“预测学”。周围的人无论信与不信,都想去了解一下。测出好的结果就宁可信其有,结果不理想就拿出辩证法,说“只能当个参考,也不能全信”。

预测学可信吗?这可是个古老的话题,甚至和甲骨文一样古老。因为,甲骨文既是中华文明已知最早的文字,同时也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预测文本——“卜辞”。

上古时期,先民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,重大的生产和生活事件便缺乏理性判断依据。为了快速决策,先民不得不向“天”寻求帮助。他们将龟甲的中央钻一个小孔,然后用火在小孔下炙烤,直到龟甲“卟”的一声炸出裂纹。

看来,“卜”这个字与声音有关系。烧裂了龟甲后,通过分析龟甲上的裂纹来判断吉凶。先民认为,这是“天意”。至于为什么选择龟甲,大概是因为龟这种动物比较神秘吧。

龟甲上的裂纹,被称为“兆”。仔细观察“兆”这个字,其实就是龟甲裂纹的象形。现代汉语的“兆‘字,仍然保留着它最古老的含义。所谓“征兆”,便是指事情发生之前的某种迹象。可见对于占卜,古今同此心同此情。

中国的预测学可谓博大精深。除了“卜”,还有“筮”,便是用《易经》来占吉凶。随着易经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,配合五行、十天干、十二地支、二十八星宿等学问,又演化出四柱、六壬、奇门、紫薇等所谓的“命理预测学”,在古代大行其道。

然而,随着科学的发展,现代人类掌握了丰富的信息,足以对重大事项进行有依据的理性判断,“命理预测学”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,被打上了“封建迷信”的标签。

为什么有些现代人还热衷于这些“封建迷信”?其实大多只是当作生活中的调剂和娱乐。当然,也不排除有些人想要通过占卜寻找一些慰藉。

往深处探究,古今占卜的根源都是希望在世界的不确定中寻求确定,或者在一套解释脉络中获得安慰,这也是哲学和宗教的源头。

星座是个舶来品,要论中华本土的命理预测学,还是绕不开《易经》。在历史上,《易经》的头号粉丝正是至圣先师孔子。帛书《要》篇记载:“夫子老而好易,居则在席,行则在橐。”真是随身携带,手不释卷。

《史记》则称孔子“读之韦编三绝”,因为不断翻阅,常常把串接竹简的皮绳磨断。仅从行为的痴迷程度上说,不亚于当代刷手机的“低头一族”。

孔子学《易经》,是为了预测吗?不是的。孔子说:“假吾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可见他读易并非为了趋吉避凶,而是为了修养身心。秦始皇焚书时,《易经》因为被认为是占卜之书才幸免于难,可见《易经》在当时人们的普遍共识中确实是占卜之书。

从占卜之书到修身养性的经典,这其中的转变不仅仅是对于内容的阐述得到了飞跃,更是中华文化的一次伟大转变。这一转变的过程,始于周公,集大成于孔子。

赵本山、宋丹丹和崔永元曾在春晚上演过一部小品叫《昨天今天明天》,这个名字不但可以概括世间所有事物的“发生”,包括人们生命的全部“发生”。昨天已经发生,现在正在发生,未来还未发生。还未发生就意味着不可知,不可知也意味着不确定性。

公元前多年,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名言“大自然严恶真空”,生活中的人大多也严恶这种不可知不确定性。古人认为这种不确定性背后是鬼神的左右,所以期望通过占卜与鬼神进行沟通,从而揭示这种不确定性。这也是殷商时期人们沉迷此道的原因。

曾经迷信鬼神并自认为有天命在身的殷商王朝,最终还是灭亡了。看来,鬼神是靠不住的。这使得新建立的周朝主政者受到极大震撼,他们开始思索,如果对于鬼神的笃信并不能获得庇佑,那么要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天命呢。

于是周公开始通过自身的奋勉来选贤任能,使得天下获得良好的治理。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因为周公的奋勉,中华文化自此摆脱鬼神,转而重视个人的奋勉。中华文化从神到人的转变,比西方早了多年。直到十四世纪,西方才摆脱了神学的桎梏进入文艺复兴。

如果说周公作为一位主政者通过自身的奋勉而获得一种确定性,这种确定性能够使得天下安定。而作为士人的孔子生于乱世朝不保夕,又如何能获得确定性呢?孔子说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。”

这里的命是指生命中既有的限制。知道了生命中既有的限制,也就是一种确定性。虽然,这种确定性有些消极。所以袁了凡在生命的早期,发现自己的生命轨迹与命数推定一一吻合时,心里生出了巨大的沮丧。

孔子发现了生命的不由自主之处,但并不是就此打住,而是以此为开端揭示生命的可自主之处——仁。

“智者利仁,仁者安仁。”有大智慧的人可以认识到,生命在既有的限制下有许多无可奈何,但是他不在此纠缠,不去满腹牢骚地去抱怨他人,也不会去责怪上天为什么做此安排。而是发现生命真正的枢纽处不在外,而是内在于“仁”。当发现活在“仁”中自然散发的饱满和喜悦,就会安于这种由“仁”而发出的状态。

如何能活在这种状态中呢?孔子又说“克己复礼”。当知道了人生既有的限制,就不会以有限随无限,进而为其中的落差而痛苦。每个生命当下,都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节制,这就是礼。

当自己愿意循礼,就意味着自己选择彻底担负起自己的生命,善待自己和他人,不再让自己的生命肆意妄为。因为生命中的很多限制是与生俱来的,所以还是会不知不觉进入某状态,当我们拿起《易经》,对应自己的状态时就会起觉察,会知止。

能知止就能开启“止定安静虑得”的心性修养工夫次第,就会进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。所以,当我们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25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