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阅读了上一章,那么本章的内容也将不难理解。但如果没有,建议回去认真阅读,因为易经象数与天文学环环相扣,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倚数的运用,便有可能理解不了本章的核心内容“阴阳反背”
本章讲述的目的是介绍太极文化中的“和之性”,既《道德经·第二十五章》所说的“有物混成”的混成特性。同时也是西学所说的统一性。但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,并非是西学特有,《中庸》中早有记载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。
梨花知道《中庸》的作者是子思,出自儒家。但梨花还是之前的观点,先秦诸子百家阐述的理论均源自上古易经文化。因此,在中国文化史上《易经》才会有“群经之首”与“大道正源”的美誉。
我们不该将优秀的转述者,视作理论最初的缔造者。如不该将孔子视为《六经》的最初作者,不该将子思视为《中庸》的最初作者,不该将曾参视为《大学》的最初作者。尤其不该将老子,视为道文化的最初缔造者。
言归正传,通过上一章的天文计算,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天体运动中存在的“中之性”,既各天体天文单位Au的三次方,与以“年”为单位的天体公转周期的两次方,比值相等的天文现象。
梨花的老读者应当清楚,此种现象便是“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”,早在年便已被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·开普勒发现并命名。
但迄今为止,人们对“开普勒第三定律”的认识,大多还局限在“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,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,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”的教条之内。未能清醒地认识到,名称“轨道半长轴”试图阐明的内涵是空间,“公转周期”试图阐明的内涵则是时间。
但您多半会疑问,为什么只有空间数值的三次方,与时间数值的两次方,才能对等、对称?因为时空的运转形态是“天圆地方”,三维圆球体与二维平面的交错。而圆需要三个轴支撑,平需要两个轴支撑。所以人们看到的宇宙时空,才呈现出“既是圆,也是方”的道面规则。
既是说,每个独立的星系,虽然都有自己的道面(二维平面),旦又被更大的道面所制约。比如太阳系的黄道面,与其他畅游在银河系中的星系道面一样,都被制约在“银道面”的二维平面内,共同组成“银河系”这个相对地球而言超级巨大的时空平面。
、
关于这个问题,等到第五章,梨花为大家讲述如何计算非绕日天体,如土星的卫星系统,木卫的卫星系统时候再说。到时候,或许您就能对《庄子》与平行宇宙,有一个超出常理的全新认识。
讲述完“开普勒第三定律”中揭示的,空间与时间对等对称的“中之性”。我们再来说一说本章讲述的重点,开普勒先生未能发现的“和之性”,空间与时间一体混成的统一特性。
首先介绍什么是“阴阳反背”,请看下图。
这就是《周易》中寓意恒久的“恒卦”,但很少有人清楚,“恒卦”为什么寓意长久?关键在它的卦式上,它的卦式阴阳反背,刚柔皆应。
《恒卦》“震上下巽”的卦式,便是刚柔皆应,维持自然恒久运转的反背形态。不信您把震卦颠倒过来,它就会变为巽卦。
再把巽卦颠倒回去,又会变回震卦。
这种颠来倒去的卦式操作,便是大名鼎鼎的“阴阳互根”。同时也是象数文化“阴阳反背”的运用雏形。
千万不要小瞧了“阴阳反背”,老子在《道德经·第二章》开篇阐明的,类别万物的方法便是它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;皆知善,斯不善已。有无之相生也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形也,高下之相盈也,音声之相和也,先后之相随也。恒也。”。
试问,没有恶,如何定义善?没有丑,又怎么发现美?没有高,哪里是下?没有长,什么是短?
因此,“阴阳反背”具有彼此依存的共生性,当人们在万物中类别出什么是“美”时,潜意识内便已经产生了“丑”的概念;当某人定义出哪里是“高”时,潜意识中同时也对“下”做好了定义。这便是《道德经·第一章》重点指出的“两者同出”的道理。也因此,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帛书老子》开篇记载的是:“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”而非汉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,篡改的伪作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
有兴趣深入了解“恒”“常”之别,尤其是对《道德经》感兴趣的书友,欢迎斧正梨花所写的“使用《易经》注释《道德经》”。
借用某位书友在上篇文章中的谬赞以表梨花心志“天文与易经的关系,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。这篇文章不错。中华民族一万年来,积淀留下的文化太深奥。像胡适,冯友兰一辈学者都没有研究清楚。期待21世纪,有一批学者能够解决许多疑问。
没错,这便是梨花的心愿,也忠心的盼望诸位书友能够加入进来,为复兴中华共同努力。因为中华民族已到华丽转身的关键节点,我们已然基本具备了孔子期盼的“足兵”,至少可以自保的军事实力;也已经基本具备了“足食“,日益完善的独立经济体系;唯有足信,强大的人文自信还有所欠缺。
那么文化短板靠谁来弥补?靠千千万万个不忘祖先传承的普通中国人,靠你我,更加靠千百年来华夏文人前赴后继的不屈信念——为天地立心,为民生立本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
纵观历史,中国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加需要文化自信。梨花也坚信,当中华文化真正站起来后,再也没有人敢恬不知耻的威胁我们“基于实力的地位……”。
因此梨花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易经文化不是迷信,而是至高无上的科学。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心情,帮助梨花推广此文。梨花保证,绝不藏私。
长话短说,现代天文学运用“阴阳反背”的方法是,将空间参数与时间参数之一的倚数路径颠倒即可。比如,先前倚数火星空间参数的过程是,以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.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,火星轨道平均日距2.亿公里作为倚数分子,得出1.……的倚数结论。
而这次我们将分母与分子的运用次序颠倒,使用火星轨道平均日距2.亿公里作为倚数分母,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.亿公里作为倚数分子,便可换算出火星空间参数的反背数值0.……(注:1.÷2.≈0.……)。
是不是觉得非常幼稚?先不要着急下结论,看完之后的计算再说。
如此,火星的空间参数1.Au,便被我们反背倚数为0.……,完成了古学“阴阳反背”的换算。
之后,我们依然遵循古学“参天两地”的原则,将三个“0.……”以乘积的方式相连(0.×0.×0.),并继续以乘积的方式,与两个火星公转周期参数1.……年相连(1.×1.),看一看结果会是多少。
(0.×0.×0.)×(1.×1.)≈1。
看到了吗,结果还是1。正如老子所言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,什么是“抱”?阴阳环抱,太极!什么又是一?天下同一,大同和谐。
或者,您也可以这样计算,使用0.的三次方,乘积1.的平方,看看结果会是多少。
所以说,千万不要固执于对名称的使用与定义,更不要固执于“参”是不是“立方”,“两”是不是“平方”的困惑。现代科学对“名实”概念的过度阐发,早已成为自然科学无法普及的最大弊端。对名称的运用固然需要符实,但过度的符实只会适得其反,陷入庄子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”的故步自封境地。
言归正传,通过(0.×0.×0.)×(1.×1.)≈1的天文计算至少可以说明,时空在火星轨道上具有统一性,所以才可以集合为数字1。而这种天文现象,便是“和之性”的取法原型,隐藏在天文学中的太极奥秘。
同时,我们还可以颠倒火星公转周期“1./年”的倚数构成“.97/天÷.25/天≈1./年”,为“.25/天÷.97/天≈0./年”。使用两个0.……年的乘积,与三个1.……的乘积相结合,结果同样约等于1:(0.×0.)×(1.×1.×1.)≈1
这便是“阴阳反背”的运用窍门,只需按照《道德经·第二章》开篇的讲述,保持倚数运用的反背形态即可。不是空间参数反向倚数,就是时间参数反向倚数,总之要有一个天文参数保持反向倚数的原则,才能形成犹如“阴阳鱼”般“周而复始”的反背形态。
但其实,现代科学也早已经发现了反背循环存在的证据,如“能量守恒定律”: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,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,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,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。
又如“质能方程”。
而老子也在《道德经·第二十五章》中阐明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”
那么如何证实时空混成,时间与空间是同一个整体呢?便通过古学象数,之前的“阴阳反背”的计算即可。不相信您自己算,亲自验证一下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的“阴阳反背”运算,是不是乘积为1?但因篇幅所限,过多的计算过程梨花就不一一列举了,只示范性的计算下土星的“阴阳反背”。大家可以跟着学一下。
首先,我们在下图中找出木星的空间参数5.Au。
其次,还要知道这个数值是怎么来的。它是使用木星轨道平均日距7.亿公里作为倚数分子,除算地球轨道平均日距1.亿公里换算而来:(7.÷1.≈5.)。
如此,我们颠倒倚数的分子与分母,反向计算出木星空间参数的反背数:1.÷7.≈0.……。
之后,依然遵循“参天两地”的原则,将三个“0.……Au”的乘积和,以乘积的方式,与两个木星公转周期“11.86/年”的乘积和相连接,结果便约等于1:(0.×0.×0.)×(11.86×11.86)≈1。
至于乘积与除算的不同使用,则与数学的基本构成有关。作为解读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,数学本身的运用规则,便是时空规则的完美呈现。既然时空中存在空间与时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,那么数学中也必定存在乘法与除法,加法与减法,平方与根号等等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。
而最最重要的依然是,对“反背数”的认识。比如2乘3等于6,那么2除算3的反背数(1÷3≈0.……),同样也等于6(2÷0.≈6)。好好地想一想它意味着什么吧……
但这些都不是最为关键的发现,最为关键的发现是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整体。否则之前的反背乘积,不会归1。而若按照古学“阴阳互根”的原则分析,在引力的作用下,若距离引力源头的空间距离发生了改变,与之一体共生的时间,也必将随之改变。
往简单说,地球与火星的空间日距不同吧?那么与空间一体共生的时间,也必然有所不同。虽然梨花还没能力证明这个猜测。但梨花知道,通过原子钟实验,人们发现海平面的时间流逝速率,快于珠峰峰顶的时间流逝速率。而珠峰峰顶的时间流逝速率,也快于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流逝速率。
这下您是否能够明白,为什么GPS定位系统,要按照所处高度的不同,根据“相对论”调整时钟?
因为在引力作用下,时空确实不是平坦的,所以才存在“引力波”这种时空现象。
而“原子钟实验”与“双生子佯谬实验”计算出的,只是地球引力造成的时空扭曲,有没有想过太阳的引力有多大?又会对天体运动造成什么影响?
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章再讲,但您最好掌握下前两章的计算内容,否则您的世界观有崩塌的可能。梨花绝不是危言耸听,因为下一章的内容直指运动的本质,梨花将教您如何掐指一算,便能知晓天体的轨道转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