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经.系辞》中讲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《道德经》中讲: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这两部经典里讲的这个“道”是一样的吗?究竟什么才是“道”呢?
其实都是一样,没什么分别,只是“道”的两个方面,《道德经》讲的是“道”的本体之道,《易经》讲的是“道”的应用之道。就好像我们的小名和大名一样,不管称呼你大名还是小名,都是在叫你。
《易经》上讲:“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。什么是“形而上”?就是形体之外的那个东西,虽然摸不着看不到,但它对宇宙万物还起着主导作用,这就是本体之道,这个形而上的道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所以《道德经》上才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
那什么是“形而下”呢?就是我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事物和现象,这是应用之道,因为“道”无时不在,无处不在,虽然我们感觉不到,但“道”并不遥远,一直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之中。
因为本体的那个“道”无法说、不可说,所以想了解什么是“道”,就只能从“应用之道”入手了。
孔子讲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就是说宇宙之间的任何东西,都是一阴一阳,都有两个方面,这是“道”的法则。凡事有一个正面的,就必然有一个反面的,有君子,就必然有小人,没有小人就体现不出君子来,没有君子,也就谈不上小人,君子和小人是同时存在的,缺一不可。君子和小人是一不是二,合起来都是人,分开来,就一种是君子,一种是小人。君子随时会变成小人,小人也可能会变成君子,它不是固定不变的,一直在变化之中,这就是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
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反两面的,但调和这个正反的,不是将矛盾化为统一,而是调节均衡,就是古人讲的“阴阳和合”、“阴阳平衡”。
再拿君子和小人做比喻,我们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变成君子或者小人,只能将他们调节到一个平衡的状态,调节平衡了,就叫“得道”了,不均衡就是“不得道”。
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是劝诫断恶修善呢?因为断恶修善就是为了完成平衡一阴一阳的。一善一恶就是一阴一阳,有善必有恶,有恶必有善。其实本体的那个“道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,世间的善恶也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,比如父母打孩子,表面上是恶,但其实是为了孩子好,是善。此一时彼一时,古人认为是善的,现在可能认为是恶,现在认为是善的,古人可能认为是恶,这是很难说清楚的。
所以,如果非要给“道”一个文字解释的话,那就是维持宇宙万物平衡状态的一种法则,一种规律,虽然谁也说不清楚,但我们每个人都从来不曾离开过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