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对《易经》的讲解对不对?既不用看他的介绍,也不用看他的全文,只要看看他对《易传系辞下》第二章的解释,就可以判断出他对《易经》的讲解对不对了,这是一个具有否决性的标准。
《系辞下》第二章: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
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是以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。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
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杵臼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诸大过。
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
在这一段内容中,总共出现了十三个卦名和十二个盖取,因此被称之为十二盖取。
在这十二个盖取中,就包含着困惑了人们二千多年的两大问题。
一,盖取到底是什么意思?是指人们根据离、益等卦发明了渔网、农具等物品?还是人们根据渔具、农具等物品才产生了离、益这些卦?
二,那些具体的事物和卦之间,到底是怎样的对应关系?为什么“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”,是“盖取诸离”?为什么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”,是“盖取诸益”?为什么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”,是“盖取诸噬嗑”?为什么“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”,是“盖取诸涣”等等。
这十二盖取,在《易经》的研究中可是大大的有名,因为自孔子以来的二千多年中,还没有一个文人学者,能够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,所以十二盖取被称为是《易经》研究的第一大难题,是一个千古之谜。
自两汉以来直到现在,各种各样注解注释《易经》的书籍,称得上是汗牛充栋,如果加上当今网络上介绍和讲解《易经》的文章,更是不知其数。
但古往今来的这么多书籍和文章,对于这十二盖取,不外乎这四种处理方法:
一,不承认十二盖取是孔子所作,以当代金景芳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,因为无法解释十二盖取,就认定这一段内容是后人添加的,不是孔子的原文,于是就删之而后快。
二,极力回避对十二盖取的解释,这一类文人学者在著书立说时,可以把《易经》的其他内容一讲再讲,就是不讲解十二盖取,也不敢对具体事物与卦之间的对应关系作出进一步的解释。
三,只照本翻译却不展开讲解,就像著名人士南怀瑾先生,在他的《易经系传别讲》中,也只是仅作字面上的翻译,根本就没有讲解,更加谈不上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解释了。
四,用不同的原则、不同的道理、不同的说法,分别对十二盖取一一作出解释,就像有些台湾学者的讲解一样,一会儿用离卦的卦画是中间空的,像渔网的网眼,来解释“盖取诸离”;一会儿又用上卦为火为日,下卦为雷为动,来解释“盖取诸噬嗑”,反正是一个盖取一个说法。
所以说,要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对《易经》的讲解对不对?不是看他的名气有多大,不是看他写了多少书,也不是看他的地位多高、头衔多大,也不需要看其他的内容,只要看看他对十二盖取的解释,就完全可以判断出一本书有没有真知灼见,该书的作者有没有真才实学,当然也可以判断出他对整部《易经》的理解是不是正确。
《易传系辞下》第二章的十二盖取,就是一个否决性的标准,就是一块试金石。
每一个学习和研究《易经》的人,都必须面对十二盖取这个问题。
任何一个人、任何一篇文章、任何一本书,任凭他自己如何说得天花乱坠,如果不能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解释这十二盖取,总是苍白无力的,也是难以让人信服的。
有些文人学者不承认十二盖取是孔子所作,这是完全没有理由的,因为在马王堆帛书《系辞》中,也有这十二盖取,而且十二盖取在《系辞》中,读起来前后通顺,理解起来意思连贯,完全不像是后人添加的。
如果删掉了十二盖取,那反而就不连贯通顺了,读起来明显感觉到别扭,也严重影响了对整部《易经》的理解。
还有一些网友,非但不承认十二盖取,连孔子的《易传》都不承认,居然说什么孔子也不懂《易经》,真让人啼笑皆非了。
《汉书儒林传》明确记载: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,以授鲁桥庇子庸。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。子弓授燕周丑子家。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。子乘授齐田何子装。及秦禁学,易为筮卜之书,独不禁,故传受者不绝也。汉兴,田何以齐田徙杜陵,号杜田生,授东武王同子中、雒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皆著易传数篇。同授淄川杨何,字叔元,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。齐即墨城,至城阳相。广川孟但,为太子门大夫。鲁周霸、莒衡胡、临淄主父偃,皆以易至大官。要言易者本之田何。
可见,我们今天所看到的《易经》,就是由孔子、田何而传下来的,如果说孔子也不懂《易经》,岂不成了因为自己看不懂相对论,就说爱因斯坦也不懂相对论?
这些人为什么要极力否定孔子的《易传》?说白了,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为他自己看不懂《易经》,看不懂《易传》,更看不懂十二盖取,只会自己胡乱猜测,而他自己的这些胡乱猜测,根本就是错误的,只要一对照《易传》立马就能显示出他的谬误,所以他们才要极力否定孔子的《易传》。
至于回避十二盖取,就更加没有必要了,因为孔子所写的十二盖取,就是举了十二个例子,来讲述万事万物和卦之间的对应关系,是非常重要的内容,毫不夸张的说,十二盖取就是孔子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解开《易经》的金钥匙。
所以就算十二盖取再难,我们也要面对,还要设法解开这个千古之谜,这才是真正的弘扬中华文化,才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情。
至于有些文人学者,对于十二盖取只作字面上的翻译而不讲解,这也算是有自知之明,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,因为在学术上有所不明白是很正常的,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,对不对?
最糟糕的就是一个盖取一个说法了,因为明明《系辞》中写的是一件事物对应一个卦,那就应该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理解,而不应该是一个盖取一个说法。
那么,如何才能正确的理解十二盖取呢?
首先要弄清楚十二盖取的第一个问题,人们到底是根据卦而发明了物品呢?还是根据事物而产生了卦?
如果是人们根据卦而发明了相关的物品,那么古代的外国人或者少数民族,从来就没有看到过《易经》,也没有看到过卦,他们凭什么也能发明渔网、农具、牛车马车这些物品的呢?很显然,根据卦而有所发明的说法,是站不住脚的。
如果根据《系辞下》第二章第一段: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这一段内容,说明是伏羲根据客观事物创作了八卦,那么有人根据客观事物创作了六十四卦,是非常符合常理的。
所以问题的焦点,也就是如何找到客观事物和卦之间的对应关系。
有人认为,“作结绳而为网罟”,是因为离卦的卦画是中虚的,像渔网的孔眼,所以才把渔网和离卦对应起来,那么益卦的卦画并不像木制的农具,又怎么跟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”对应起来呢?噬嗑卦的卦画也不像中午的市场,又怎么跟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对应起来呢?除了离卦之外的十一个盖取,所有的卦画都不像所对应的事物,这又怎么解释呢?
而且,中虚的物品很多,箱子、盒子、屋子、鞋子、碗等都是中虚的,也很像离卦的卦画,为什么偏偏是“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”,而不是“作土木而为房屋,以住以息,盖取诸离”呢?
有人认为“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”的火雷噬嗑卦,是因为上卦为火为日,下卦为雷为动,象征了太阳当空时市场上人头攒动,人们正在进行货物交易,才对应了噬嗑卦,那么益卦的上卦为风为入,下卦为雷为动,为什么不可以象征人们在露天的风中进行货物交易呢?
或者干脆把火雷称之为益卦,象征着“锄禾日当午”,把风雷称之为噬嗑卦,人们在露天的风中进行着货物交易,不是也能说得通吗?
而且,日下而动的事情有很多,如前面所说的太阳下劳动、太阳下赶路、太阳下打仗等等,是不是都符合火雷这个卦象?为什么偏偏是太阳下的货物交易才“盖取诸噬嗑”呢?
有人认为“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”,是因为涣卦的上卦为巽为风为木,下卦为坎为水,象征着水上的帆船,那么“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”的随卦,上卦为泽为兑,下卦为雷为动,跟牛车马车又有什么相像呢?就算车的轮子会动对应下卦雷,那上卦的兑又像什么呢?
而且,也不是所有的船都是搞运输的,还有很多打渔的船,算不算涣卦呢?如果我在湖面上造一个木制的凉亭,也是有风有木有水,算不算涣卦呢?
以上种种疑问,只是为了说明,一个盖取一种说法是肯定不对的。
那么,如何才能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理解十二盖取呢?
其实方法也很简单,也是用同一个方法、同一个套路,先看《序卦》,再看《杂卦》,再看卦辞、彖辞、象辞,就能够找出其中的规律,只要找到了其中的规律,就能很通顺的解开十二盖取,就能够连贯通顺的读懂整部《易经》,当然也能够读懂马王堆帛书的《易传》了。
这个方法套路,在三国王弼和唐孔颖达对噬嗑卦的注解中,已经明显的透露出来了,王弼注:“噬嗑,合也。市人之所聚,异方之所合,设法以合物,噬嗑之义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日中为市,聚合天下之货,设法以合物,取於噬嗑,象物噬啮乃得通也。”只可惜王弼和孔颖达乃至后世的文人学者,都没能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开全部的十二盖取,也许是他们特意将这个任务,留给我们后人来完成吧。
至于具体用同一个原则、同一个道理、同一个说法来对十二盖取进行详细的解释,除了离卦、益卦、大过卦、随卦这四卦之外,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,陆续跟大家分享。
利用《易经》来指导生活工作,就可以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
《易经系辞》:刚柔相推而生变化,孔子:要从三方面来理解
《易经》是怎么写成的?用孔子《系辞》来还原大过卦的创作
《周易》的“易更三圣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要“易更三圣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