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乱七八糟”一词最初出现于清代曾朴的《孽海花》中的第五回,里面提到:“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,家伙器皿,布置得清雅整洁,不象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,这是霞郎的成绩。”后来逐渐引申用来表现一切事物,毫无秩序条理,乱糟糟的样子。
其实,曾朴也不是“乱七八糟”的始创者,“乱七”和“八糟”都是有历史典故的。
这就是历史两次著名的诸侯王叛乱,分别为汉景帝时期的“七国之乱”和晋惠帝时期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七国之乱
西汉初年,刘邦为了维护刘姓江山,铲除异姓王,大肆分封刘姓同宗诸侯王,想凭借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一道有力的屏障。但是,事情总有两面性,经过几朝演变,到了汉景帝时期,诸侯王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形成。为了巩固中央,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推行“削藩”,激起了诸侯王的联合反对,因此,汉景帝三年(公元前年)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“七国之乱”。叛乱开始不久便引起朝堂震动,景帝有些慌张,听信馋言,诛杀晁错,但诸王的军队还是不退,继续挺进。景帝这才下决心以武力平叛,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,最终叛军被诛杀,叛乱得以平息。“乱七”一词便产生于此。
八王之乱
“八王之乱”也是产生于开国初年,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决意立自己的愚笨弱智的儿子,导致皇权的旁落,皇后贾南风专擅朝政,诛杀了杨骏。接着就一幕幕的上演,招来诸侯王又杀之的权利惨剧,造成各地藩王的一致不满,随即一场持续16年的权利角逐之争便拉开了帷幕,前后一共有八个同姓王参与,又称“八王之乱”。这场动乱远比“七国之乱”更为严重,不仅断送了西晋一朝的江山,更使得北方陷入连年的兵连祸结,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。这场动乱可谓乱成一锅粥,被形象地称为“八糟”。
后来,人们将“七国之乱”和“八王之乱”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了一块构成了一句成语。
关于乱七八糟来源的民间说法
也有另外两派认为“乱七八糟”一词来源于两部古老著作《黄帝内经》和《易经》。
黄帝内经
女子七年一周期,丈夫八年一周期,天人合一俗称七七八八,假如不按天地阴阳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替生活,生命就会紊乱,就叫“乱七八糟”
易经
在九宫八卦中,其他卦象都是凶中带吉或者吉中有凶,唯独第七宫的游魂卦和第八宫的归魂卦是纯粹的凶卦,所在古人在摇乌龟壳时遇到第七卦心就乱了,卜到第八卦事就糟了,所以说“乱七八糟”。
不管“乱七八糟”一词来源于哪里,反正这个词就是“乱七八糟”了,因为它本来就“乱七八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