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历四十二年,关帝在单刀伏魔宫中,复托梦于福王,果然灵验。十月十日,差司礼监太监李恩,到正阳门关王庙,供奉关帝九旒珠冠一顶,真素玉带一条,绣有四条蟠龙的袍子一件,黄牌一面,加封为:“三界伏魔大帝,神威远镇天尊,关圣帝君”十六个字。建醮三日,颁行天下庆贺。司徒卫承芳有联云:
凛凛精忠在后汉大将军身为殉臣,
皇皇神武至我朝圣天子表称大帝。
话分两头,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有位名叫文学的读书人,家中虔诚供奉关圣,堂上墙壁上悬挂帝君圣像。有一天晚上,文学梦见关帝从墙壁上走下来,握着文学的手臂,对文学说:“你平日研读《易经》,可曾发觉它和《春秋》的要旨是相通的吗?”文学不能回答,只得说:“《春秋》提倡道义,《易经》义理精微。”
关帝说:“并非如此,你如果懂得《易经》,就能够读通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一开头便说:‘元年,春,王正月。’长久以来,儒家典籍都不知该如何解释这句话。《易经·先天说卦传》说:‘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,是故易逆数也。’也就是说,以数推算过去顺,预知未来时逆,所以《周易》的逆数(推算来事)。两者相互参看,便知道易象和《春秋》的要旨原本是相通的,只不过世上的读书人不知道观察体悟,触类旁通。”文学听了,心中一片茫然,不知道其中的奥义。
文学梳洗完毕,急忙去见解元李光缙,李是海内知名的学者,精通五经,和文学住在同一乡里,文学将关昨天所梦的话详细转告光缙,光缙听了之后非常惊讶地说:“这个见地真是比汉朝和宋朝的儒家学者要高明,不是寻常浅学的人能够体悟得出来的。怎么唯独你能够在梦中获得关圣指点?并且让我也学到这样高明的见地,真是不可思议,令我等凡夫万分钦佩。”
李光缙再次拜谢说:“看来关帝精通易理,不仅仅是深研《春秋》!我们的孔夫子晚年喜好《易经》,读到编竹简的熟牛皮绳断了好几次,还说:‘如果能多给我几年的时间,我就能够对易理文质兼备了。’夫子著作《春秋》,是在写《十翼》阐述易理之后。《春秋》写得非常完美,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都提不出一点意见。孔子之后,从来没有人将《易经》和《春秋》结合起来论述,唯独晋国卿大夫韩宣子访问鲁国,看到《易象》(韩宣子将《易经》称为《易象》)和鲁《春秋》后说:‘周礼全都在鲁国了。’这是千载以来最精辟的言论。”
现在我遵照关圣的圣意,试着将梦中得到的训示整理如下:
《春秋》一开头所说的“元年”,《公羊传》认为是鲁隐公元年,胡氏借“大哉乾元”来说明君王应该要有天的德行和用心,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讲到重点。所谓“元年”,固然是指鲁隐公元年(前年),但是上有天子周平王,鲁隐公元年,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。而鲁国不过是个诸侯国,必须要尊奉周朝的历法,如今未经过天子的同意,怎么可以擅自更改历法,妄称“元年”呢?书中开头直称“元年”,就有讽刺鲁国违礼僭越的意思。
诸侯必须要遵循伦理,并不是更改历法就代表尊贵伟大。说“春王正月”的“正月”,胡氏认为是夏历的正月,这种说法更加谬误。所谓“正月”,应该是指周历的正月,而非夏历的正月。孔夫子在“元年”底下接着记载“春王正月”,用意是为了保存周历。如果年不是代表周历,而时月却是周历,月份又不书写春王以及年月的话,这就显得鲁国没把周朝放在眼里,心目中根本没有周天子的存在。
《春秋》以元年是指鲁先公,即鲁隐公,后人称先公元年,《公羊传》以为鲁国得《春秋》,“春王正月”是为周月,胡氏以为是夏月,其实这当中有较深的内涵,而历代儒者并没领悟到它的奥义,所以关圣才会说千古以来的儒者,不知道其中的含意。如《春秋》的二百四十二年当中,其所书写的“元年”,乃有一语双关之意,绝不仅指鲁国隐公元年,也含有周朝的意义。所以其书写“春王正”,无非就是要留下周朝之名,以尊王的道理罢了。
然而《春秋》记载“元年春王正月”,并没有记载“鲁国元年”,为什么不记载呢?《春秋》认为周王朝不能消失,如果明确记载“鲁国元年”,就等于没有周王朝的存在。而鲁隐公虽然不能与周平王统领天下一样大,到底还是周天子的后人,也是正统的后裔,当然不可以和齐、晋、秦、楚、吴、越等国相提并论,所以加元年在“春王正月”的上面,以表示大统还是归属正统的。那么如何知道,是以周天子的年份加在鲁隐公之上呢?第一,孔子最尊崇礼制,最重视君臣纲常伦理,所以一定会尊周。第二,当时周室权力式微,诸侯强大,孔子为了避免冲激诸侯,所以在元年之前不加朝代国号。
关圣以为此书与易理的逆数相通,为何说易理中所有的数,图象从中分明。从开始的震卦数到乾卦,这是顺数;从巽卦数到坤卦,这是逆数,然而左右方都是逆数,这也是千古以来诸儒者不能得到解答的。
请互相参考观察,《春秋》首重元始,这就是尊王。《易经》首重乾卦的一画,自下而上,称为往,自上向下,称为来。要知道过去的事理,可以顺着推算,使天位(乾卦)能定,要测知未来,可以逆时推知,使地位(坤卦)能定。而且以乾一(指震卦)为最先的开始。震卦从乾一开始,巽卦及坤卦等六个卦(兑卦、离卦、巽卦、坎卦、艮卦、坤卦),也都从乾一开始。一可以统领八卦,乾卦统合坤卦,从乾一开始,到坤八终了,所以说,“易逆数”,其根本从乾开始,并非是着重在小小的逆数而已,这是《春秋》书载“春王正月”的用意,这就是所谓的“春秋大一统”。其必是先震方,但震卦非乾卦,然而乾元的本气在此,究竟震卦会至于乾卦。坤卦起于巽(乾卦初爻由阳变阴),其极为坤卦(代表臣)而已,不能与乾卦(代表君)相并合,所以起先必是震卦,这是《春秋》书载“鲁元年”的用意,这就是“正统犹有归”的意思。
易象和《春秋》其主旨原本是相合的,关圣会不知道这些吗?东汉末年,汉灵帝无法治乱,于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。天下那么大,应当以汉朝为尊,而三国的正统,应当以蜀汉昭烈帝为主。吴国和魏国虽然强大,其实都是大汉天下的罪人,纷纷用不正当手段占据地盘,不值得赞扬。吴王孙权自称为皇帝是犯了大罪。曹操与关圣的私人交往关系不乏“友”的色彩,使关圣对曹操的情谊心怀感激,但这不是关圣的本心。
关圣以易理中的乾元为首卦(以代表父卦),以及《春秋》“春王正月”所蕴含的“大一统”思想来尊崇汉朝,而以《易经》起于震卦(也是长男卦),《春秋》纪录鲁元年,标榜蜀帝的正统。三国以蜀为正统,这是世人所熟知的,然而这些事情暗合于易象,却是千古以来很少人知道的。
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,《三国志》尊魏晋为正统,而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以蜀国为敌人。就像苏东坡年轻时与章望之的辩论,作《正统论》上、中、下三篇一样,以成败论英雄。晋后来统一了天下,而晋是继承曹魏而有天下的,所以许多人以曹魏为正统,这都是没有得到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学说的精妙之处的缘故。虽然我只是奉命转述关圣在梦中的训示,却也因此与关圣在天之灵颇能契合,对韩宣子“《周礼》在鲁国”的见解,更深表赞同。后世学者若能记取关公的指点,必能深入领会孔夫子赞《易》作《春秋》的奥妙。
明神宗万历十三年(公元年),李光缙参加乡试,考中解元,科举考试福建第一名。到了明熹宗明天启元年(年),李光缙为了阐述关圣这一重要思想,撰写《重修关帝庙记》一文,并刻在泉州通淮关岳庙的石碑上。
来源:《白话关帝历代显圣志传》穆氏编辑
蔡氏白话译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