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修了凡四训,立命之学2

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 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C%97%E4%BA%AC%E4%B8%AD%E7%A7%91%E7%99%BD%E7%99%9C%E9%A3%8E%E5%8C%BB%E9%99%A2/9728824?fr=aladdin

后余在慈云寺(1),遇一老者,修髯伟貌,飘飘若仙,余敬礼之。语余曰:“子仕路中人也(2),明年即进学(3),何不读书?”余告以故,并叩老者姓氏里居。曰:“吾姓孔,云南人也。得邵子皇极数正传(4),数该传汝。”余引之归,告母。母曰:“善待之。”试其数,纤悉皆验(5)。余遂启读书之念,谋之表兄沈称,言:“郁海谷先生,在沈友夫家开馆(6),我送汝寄学甚便。”余遂礼郁为师。

(1)寺:后佛教用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,在我国主要指佛寺,曾为中国古代官署名。又称刹、丛林、禅林、禅院、兰若、招提、伽蓝、梵宇、梵宫、萧寺等。我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明帝时,白马经西来,由鸿胪寺官署改建的洛阳白马寺。

(2)仕路:指做官的途径。

(3)进学:科举时,童生参加岁试,被录取入府称为进学。进学的童生被称为秀才。

(4)邵子:即邵雍,邵雍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,以《易传》为基础,以象数为中心,以易图为张本,创立先天易学,并在此基础上,用元、会、运、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。邵雍在世时便以“遇事能前知”而名声在外,就是他即兴占卜而应验的佳话。邵雍的代表作有《皇极经世书》《伊川击壤集》等。邵雍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可以视为宋明理学的先驱。但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他遇事先知的表象,将他尊为占卜预测学的鼻祖,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。

邵雍认为只要洞其玄机,用其生化之理,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,皆能了然于心,人类历史、朝代兴亡、世界分合、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。

(5)纤悉:细微详尽。

(6)开馆:开设学馆教授生徒。

后来,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,长须飘飘,相貌堂堂,就像神仙一样,我对他非常尊敬并以礼相待。他对我说:“你注定是仕途上的人啊,明年就可以进入学校当秀才了,不知你现在为什么不读书呢?”我告诉他家庭的原因,并且询问老人的姓名和籍贯。他说:“我姓孔,是云南人。得到了邵雍先生《皇极经世书》的正统传授,命中注定应该再传授给你。”我把他请到我家,并禀告了老母亲。母亲说:“你要好好跟他学习。”我们多次试验他的占卜之术,事无大小都能应验。我便开始有了读书的念头,与表兄沈称商量,表兄说:“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馆授徒,我送你到那里跟他们一起读书也很方便。”于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

其实历来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大都喜欢流连于寺院,清幽的古刹往往是居住、读书的绝佳之境,这也是为什么了凡先生会在寺院出现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《宿蟠桃寺》诗云:“板阁独眠惊旅枕,木鱼晓动随僧粥。”清晨四时许,寺院内便会打板催起进行早课,随后还有过堂吃饭。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,诗歌唱和,书画过从。

了凡先生在慈云寺便碰见了这样一位老人。慈云寺隐喻着佛教的慈悲,《大智度论》卷二七称:

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”

给予欢乐叫“慈”;

怜悯众生,拔除苦难叫“悲”。

老人长得相貌魁伟,仙风道骨,更有一捧长长的胡须。异人必有异相,古代形容伟人往往把他们描述得魁伟奇异,孔子就很高大,《史记》上说,孔子成年后“长九尺六寸,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”;古人还以长髯为美,道家仙人的模样往往就是鹤发童颜、长髯飘飘。如《汉书》称汉高祖刘邦“美须髯”,《三国志》也说关羽“美须髯”,诸葛亮曾直接以“髯”代称之。了凡先生见到此老者一派飘飘欲仙的模样,不敢怠慢,连忙行礼以示恭敬。

老人告诉了凡先生,其仕途比较发达,命里官运亨通。并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,对了凡先生拥有做官的命却不读书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。了凡先生如实相告,转述了母亲的意愿,希望学医以补贴家用,悬壶济世。同时,他恭敬地向老人询问尊姓大名以及来自何处。老人告诉了凡先生,自己本姓孔,乃云南人,已经得了邵雍皇极数术的真传,并且运数上正应该传授给了凡先生。

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——易学。

从起源上看,《周易》的成书过程是“人更三圣(或四圣),世历三古”,即上古伏羲画八卦,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,作卦辞,周公作爻辞,下古孔子作“十翼”以解经。《周易》本为占筮之书,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。但易学的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占卜未来,预测吉凶。

孔子做《易传》,站在人文的立场对《易经》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,吸取先秦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资料,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、地道、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。

民国高僧太虚大师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对《周易》曾有过“《周易》之道,贵迎其变而求其理,避其凶而趋其吉耳”的一番评价,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易学和易理。

人生活在世间,在不能抉择事物之原的情况下,顺自然之节而求其条理,通其度数,以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,是正当的,但依然不得不在“自然”与“惑乱”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。

佛法的出世间法则不然,它是“不以生化为美,不以能生能化为真”,而是“解其得生之天枢,析其成变之惑元”,从而达到“无生、知变”的境界,得到真正的自由。

这也就是本书最终所得出的结论

“命自我立”

了凡先生此时年仅十五岁,却有此奇遇,并非完全是机缘巧合,他能对陌生的老者礼敬有加,是很重要的因由,说明他谦逊知礼,诚心待人,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气禀。了凡先生听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语后,将他延请至家中,向母亲做了禀报,母亲着他好好善待老人。

家中只有寡母,只好与表兄商讨,表兄思考之后对他说:知道有位名叫郁海谷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课教学,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里跟随寄读,也十分便利。于是,了凡先生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开始读书。

再来说说《皇极经世书》,这本书收在《四库全书》里,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《易经》的理论来推算命运。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,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。所以朝代的兴亡,个人的吉凶,完全从数理上推断,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。所以每一个人,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。

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,只要起心动念,便有定数。遇到高明的人,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。所以凡夫都有定数,唯独超越三界,阿罗汉以上的圣者,就可以超越宿命了。

三界之内,色界、无色界的天人,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,他在定中,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。但是他的定力若消失,念头又起,就又掉到数里去了,想逃没法逃出,在那边缘上,心一动就掉下来。这就是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。

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,永远保持不会退转,他就超越数量了。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,佛法里称为圣人、阿罗汉。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,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。顺境不必喜欢,遇到逆境也不要悲伤。

不以物喜

不以己悲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89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