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懂中庸里的这段话,即使身处困境,也

儒家文化的道理并不难,难的是行。梁启超曾经说西方哲学更多的是一种“认识论”,偏重于求知。而中国文化则不然,他更注重行,可以说是行的学问。《中庸》就是这样一部书,如果我们仅仅研究《中庸》的章节字句,知道的再多也没用。也就是说我们光知道不行,还必须能够在心性上实证,知得还要行得。日本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冈田武彦,曾经用西方哲学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儒家文化,但后来他慢慢认识到了其中的缺陷:这种所谓的西式研究,看起来好像很时髦,但如果不能用真切的功夫去体认,终究是不能得其精髓的。今天国内学习国学的人越来越多,但很多人就是像冈田武彦所说的那样,他们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,他们把求知等同于国学。但国学是关于功夫体认和实践的学问,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,光知道道理一点用也没有。由于《中庸》的成书的年代比较久远,今天人读起来很难相应,所以有时要换一种写法,才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共鸣。比如说下面这一段: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这一段非常重要。人生在世,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,但有的人身陷困境却处之泰然,比如说孔老夫子,不管遇到什么坎坷,他永远顶天立地。有人稍微有点坎坷便消沉、不安,犹如地上的小草,稍微有点动静便来回摇摆。其中的原因,就与这段文章有关,真读懂了,一辈子受用。这里用白话把原文重新表达一下:人很难安住在当下,大部分人,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,多多少少的都对自己的现实有那么一点不满意。这种不满意会导致他永远无法安住在当下,对分内之事不走心,却总羡慕别人,或者期望得到更多。真男人、真君子,不管贫穷还是富贵,永远保持本色,时时是好时,日日是好日。不管到哪里,不管自己是干什么的,不管贫穷还是富贵,都能全然去做好当下的事。这样的人,拥有一种当今社会极其稀缺的能力,就是无条件保持快乐,这样的人,无往而不自安。无往而不自安、无入而不自得,也就是说对于内心的安住,他不假外求,他可以反求诸己,时时保持开放、乐观的心态。《易经》讲“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侥幸”,就是告诉我们要“素其位而行”。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,都要坦坦荡荡、开开心心做好眼下该做的事,命运的安排,即使不完美也能欣然接受。但这不代表没有追求,因为越是在困境中,越是要有好心态,不知常,妄作凶。小人天天想着如何快速求名求利,喜欢铤而走险,走着走着就走歪了。其实《中庸》里的这个道理真的很简单,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。人一旦在困境中,很容易有抱怨的情绪,总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友好,开始愤世嫉俗。其实这个时候正是磨练自己的机会,如果不能过这一关,我们的格局很难提升。最牛的人是什么样的呢?就是《中庸》里所讲的,无入而不自得。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本事,不管干什么都能开开心心,遇到逆境也一样,不怨不尤,这正是王阳明所讲的“不动心”。如果有人理解他,当然很好,如果没有人理解他,他一样安然自得。如果事业有好的机会当然很好,如果没有一样很好。就像当年王阳明科举不中,别人很好奇他为什么一点不受影响,王阳明的回答是:别人以科举不中为耻,我以因为科举不中而动心为耻。当然,去实践“无入而不自得”还需要静心功夫的配合,如果没有静心的功夫,我们很容易被习气带着走。除非有大魄力和大格局,普通人如果没有静心的功夫,遇到坎坷时就会七上八下。朋友,真经历过坎坷的人才能知道这样的道理实践起来非常不容易,如果你的周围有人能做到“无入而不自得”,这样的人是值得交往的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92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