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大学的上野千鹤子教授,在给新生致辞时,说了这么一句话,
欢迎来到不公平的世界!
在这位女教授看来,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有回报。
付出总会有回报,这种看法只是世人的自以为是而已。
很多时候,你努力了半天,却发现只是在给他人做嫁衣。
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通过努力就取得成就,很可能是来自他人的成全,周遭环境的馈赠。
换言之,一个人有所成就之后,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,而是要认为这是整个社会在成全你和鼓励你。
社会把最优质的资源向身为东大学生的你们倾斜,并不断地为你们将来可能取得的成就,给予丰厚的奖励和回馈。
因此,有了这种意识之后,才不会到处标榜自己的“努力和优秀”。
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会跟周遭有关系的人去分享成果,也就是回馈社会。
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个人的功成名就。
不要因为自己在周遭环境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就,就盲目指责他人的不幸,是因为他们“懒惰和不够努力”。
教授劝勉新生,当你将来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,不要忘记向你周围的弱者伸出援手。
要时常反省自身,在与他人分享成果中,实现自我与时代的相互成就。
有网友感叹道,难怪说日本在继承中华文化的伦理精神方面,一直做得不错。
其实,这里面很多地方的说辞,实则就是《论语》里的白话文解读,也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中心点。
傅佩荣教授在解读《论语》时,谈到这么一个故事。
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理想是什么?孔子回答道,
老则安之,朋友信之,少则怀之。
里面老少就是传统弱者的代表,在孔子看来,社会要对他们加以照顾。
而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,就要从政治、教育、社会正义等方面入手了。
看似简单的三句话,却包含了儒家三个阶段的价值观。
就是先从自我中心,走向人我互动,进而超越自我,以无私和至善为价值取向。
曾仕强教授在解读易经智慧的时候,也谈到类似的观点。
不过他只用两个词总结出来,一个是成全,另一个是分享,并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美德来进行解读。
曾老认为一个人有所成就时,不要认为是自己的优秀和努力造成,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你的成全。
而当人们有了这层认识之后,就会分享成果。
同时,曾老也批判了那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,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把整个社会弄得乌烟瘴气。
有一些社会名流,一站台上谈成就,就大谈特谈自己的优秀和努力。
全然不知自己的成就是别人让给他们的。更不懂得为何要回馈社会。
整天只会呼朋唤友,游山玩水,不务正事。
在曾老看来,这种成功要来干什么?还不如没有!
当然,分享成果并非就是让强者平分自己的成就,而是通过一些公益行为,让弱者的不平之气稍微获得缓解。
社会是不公平的,但却是公正的。
中国人一生要读两本书,一本是《论语》,另外一本是《易经》,不然连自己传统伦理精神和民族性,都认为是别人民族伦理的阐发,那真是可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