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光潜在《谈美》中写道:“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,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,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。”
的确如他所言,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,我们仍保有对文化传承的敏锐感知与无限热忱,不仅仅是艺术作品,还有文化观念。
中国,是一个历史悠久、人文璀璨的泱泱大国。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,奔流不息,绵延不断。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流淌至今,汇聚了不同时代里的涓涓细流。它穿越科技的时空隧道,与我们对话。
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《道德经》中的道德与世俗中的道德有何区别?《易经》真的能预测未来吗?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待自己的生活?
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《冬吴相对论》主讲人梁东主编的《梁品》,通过对话16位智者,用科学的思维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带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顺时饮食,顺时养生
顺时饮食是指传统养生学中所说的,顺着一年四季的节气来吃饭。中国传统的健康饮食方式,提倡我们顺时饮食,根据古代划分的四个季节,二十四个节气。
食疗养生作家陈云斌将顺时饮食解读位天、地、人三个方面,也就是说要顺应天时、地时和人时。
天时即为一年四季,二十四个节气;地时即为食用应季的食物;人时即为依据年龄不同,所吃的食物也有所不同。
比如,在冬至喝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的羊肉汤可以补心阳,对心脏病有好处;立春吃五辛盘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身体中气的通道,我们就会感觉神清气爽;立秋时,小孩多食能补脑的甜黄泥,不但补脑,对治疗小儿多动症也有帮助。
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,不需要很贵,即便是在葱、姜、银耳之类的食材中,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充满美好。
为什么要修行
林清玄曾笑称:“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,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。假如晚上会死,早上我还会在写作,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。”
多么细腻的文笔,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!
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呢?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,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,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。
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,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。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单这一句不知温润了多少谦谦君子。单一部《孙子兵法》不知让多少人迷醉,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,应用于为人处世之道,叱咤于商界,骁勇于职场。
修行修的是为人处世之道,修身立命之德。修行不代表不会遇到问题和麻烦,而是在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花很少的时间处理棘手的问题。在遇到难以释怀的情感纠葛时,能学会放下。
让你以清净心看世界,用欢喜心过生活!
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
很多人认为儒家讲究“三纲五常”,但傅佩荣老师说,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、孟子时反对“三纲五常”的。“三纲”最早在东汉时的《白虎通义》中提出,“五常”时董仲舒提出的,从宋代至朱熹开始,才将“三纲五常”连用。
真正的孔孟之道只讲父母子女这一纲,孟子也只讲“五常”中的前四常。
人性本善也不是孔孟思想,而是北宋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说的。孔孟思想说的是:人有行善的能力。
《道德经》不是一个人写的,而是几个隐居的人共同完成的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到,我们修行的终归目的是复归于“朴”,复归于“婴儿”。很多人认为这种状态是将人心归于简单的状态。
实际上,这是经过了低级的、复杂的愚昧之后,上升到更复杂、更系统的智慧,最后呈现出来的简单,也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。
无论怎样理解这些传统文化,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智慧,提升思考的能力,最终服务于生活。不管我们学习什么,只要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圆融,而不是变得狭隘,就可以了。
《梁品》汇聚了16位智者的智慧,通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,为现代人指出了学习此类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,与我们一起参悟自在之道,解答人生难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