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其实是易经的翻版,但是圣心

一直以来,多少人在《道德经》五千余言上搓手琢磨。其实,对《易》有所了解的话,一切琢磨将豁然通达。

其一,机关就在“道德”二字。《易》曰:“乾元在无首”,道字为“首走”,太极周流之义。左阴阳,右五行,下有一心感通,故是“德”字形义。道德二字,不但概括了整部《道德经》,更是把《易》的微言大义,全然囊括了。

其二,道法玄机,就在“化”与“有无”。道之用,重在“化”;德之理,重在阴阳五行的有无之用。明了二词,便将《道德经》了然于胸。

其三,学问的认知上,一部《道德经》,一分为二,半部“道经”,半部“德经”;二分合一,终归《易》理。其目的,以文载道,圣心通人心。圣心通人心,此功业,《道德经》千载不朽。#国学#

1、道为“乾元无首”,德为“阴阳五行”

“道”之字形,实从《易》“乾元”一词化成。“乾”的古体字形态优美,充满流动感。“元”为首,天地第一义。乾元运转而万化,即是“道”的定义。

《乾》卦用九:“见群龙无首,吉。”《易》曰:“乾元,在无首。”

既然“道”为天地第一义,是“首”,为何又说“无首”?根本原因在于,“首”针对道体而言,“无首”之于道用而言。众生为用,大道不邀功。

较之西方基督哲学思想,更易理解。西方古典哲学认为,在人的头顶上,有一绝对主宰,全知而全能;而众生则充满了缺憾,需要一生赎罪。此为二元论、有神说,不置其评。

“首”与“无首”,体用统一,正是为了打破二元关系。其体博大而无所不该,故运筹无穷;其用不过寻常间,小至蝼蚁,亦是道体生。天地大均而平等,圣人与俗人为一,并无谁为主宰之理。

其二,“德”之字形,实从“阴阳五行”一词化成。左为“双人并立”,为阴阳化生之机。右为“土居中,金木水火四者在其间”。下为“一心”,阴阳化生,五行运转,八卦序列,一切为人心感通。

《乾》:“元亨利贞”。

化生万物的乾元,具备四德。“元”为大道化生之机;“亨”为阴阳流通之理;“利”为四象五行;“贞”为一元复返。

在天为道,以地载之,在人心则为德。正如阮籍所言:“人生天地中,身者,阴阳之精气也;性者,五行之正性也。”

德,为大道的运用之理。用其理,即可扔掉其“玄虚”;不用其理,则可归于湛然虚静之境。故《道德经》的“德经”,重在用;相比而言,“道经”重在不用。不用之道,为核;大用之德,为心。

2、道之玄在“无用而化”,德之妙在“有无”之间

不得不承认,虽然老子在其著作中,阐发了“德”的内涵,其心则更偏向于“道的无用而化”。

《道德经》二十三章:“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于道者,同于道;德者同于德;失者同于失。”

老子在此处,点出“道”与“德”二者,在其心中的地位。飘风骤雨,之于圣者老子的观感,为天地无常。天地以此象法示人,人生亦如此。

于是,老子的文意,更偏重“从于道,同于道”,毕竟有德者也无常,得失互转,彼此不能长久。

故老子强调“无用而化”,重在“抱一”。“曲则全,枉则直,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。澄心抱臂,曲折的自会全,弯曲的自会直,任大道自运,任人间自化。不以个人意志干扰万法,一切不增不减。

如中国式经典俗语“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”,即是“化境”之意。大、小、了的事情发展,正是大道无为而归静。人心生事,则事大;欲平此事,无欲则事平。人心不用,而自有天道之理,运行其中。

老子的“不用而化”,必然建立在无心世间功业,泯然自我,与天地同游。如若有事业心与入世心,就到了“德”的层面。

“身者,阴阳之精气也;性者,五行之正性也”,故人心之用有两面。基于阴阳两仪,老子提出“有无”之义。如何在纷繁人间,在劳心形役中,不至于自损?

老子于首章中,首先点出“有无”二字的定义的来源,即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”

其次,在后续章节中予以发挥。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......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。欲有所作为,老子提议“以无为而为”。无为而为,行而不行。为的是正道事,不为的是名利心。

“当其无,有车之用……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”此时,老子明确点出,以“无”为用。有了东西,已经有,何必再生“有”的荣耀感,再多生一个虚荣心?这个“无”,为无心。有心即有私,有私即违道。无心而有为,如室空而可居。

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,德的有无之用,重在一个“守”,守住这颗心,不让这颗心攀缘到事物上,被物所役使,一切和节而行。

从《易》至《道德经》,彼此之间的渊源,犹如嫡亲一般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,寥寥几句提到“人”,如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”,如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其用意在于,强调“大道归心,心复归大道”的殷殷期待。

圣人“无情”,而其情弥大弥深,足可拨动你我之心弦!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fs/77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