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你读得懂的易经师从卦象来看古代

大家好,我们今天继续抄读《易经》——师。

按照《易经》的顺序,师排在第七位,是坎宫的第八卦,从五行属性来说属水。

我们正式对这一卦开始介绍:

首先,是师的卦象。

师底下是坎卦,上方是坤卦,所以又可以记为——地(坤)水(坎)师。

其次,是师的卦辞和爻辞。

从卦上来看,全卦仅有九二是阳爻,指的便是军队的统帅;而九二所对应的六五,虽然高高在上,但很是柔和,这也是对统帅的支持。此外,《说卦》中,讲坤卦为众(百姓),坎为弓轮(弓箭、木轮),所以这里也可以理解为,外卦的表现是百姓,但兵士潜藏其中——这便类似古代的屯田制度了。农忙时为农民,农闲时练兵,外敌来临,便可随时整饬出发。

再次,则为彖辞。

彖辞中,师,众也。这是《尔雅》对师的定义。而贞正,则是指的此卦之中,九二的阳爻在内卦正中,统领着整个卦,上下一心,这样的人,便足以称王了,且即便面临险地,也可平顺度过(坎代表着险,坤则是柔顺之意)。

再来看本卦的象:地中有水,师。君子以容民畜众。

这是讲,地包含着水,如前所说,兵与民也当如此团结不分。统治者便以这样的状态,对民众包容宽大,并逐渐积累民心、养育民力,积蓄力量——这也对应着彖辞中的“可以王矣”。

简要结合每一爻的“小象”,解释每个爻的爻辞:

初六:象曰:“师出以律”,失律“凶”也。

本爻讲的是军队出发时,要有严格的纪律约束。那么看到这个爻辞,有没有想到“蒙”卦的初六呢?蒙的初六爻辞为“利用于刑人”,也是讲的纪律。只是蒙的纪律,更是一种建立对自我的约束;而师的律,则是用来约束整只部队——约束他人的。

从这里,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后世将“老师”称为“师”的缘起。

九二:象曰:“在师中,吉”,承天宠也。“王三锡命”,怀万邦也。

本爻在之前已经提到,是讲的统帅。所以“承天宠”,这个“天”,指的就是六五——一位愿意放权给将帅的好帝皇。“王三锡命”,“锡”通“赐”,出自《周礼》“一命受职,再命受服,三命受位,四命受器,五命赐则,六命赐官,七命赐国,八命作牧,九命作伯。”

那么此处,就是受位,而目的,则是“怀万邦也”——即安抚其他的邦国。之所以用“安抚”意,则是期望任命这位将领,能够做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

六三:象曰:“师或舆尸”,大无功也。

本爻显示的凶——舆尸,指的用车装着尸体回来,那么是谁的尸体呢,可以理解为是将领的尸体。为何如何,小象给出了解释,大无功,即好大喜功。六三,阴爻不当位,显然是冲突冒进招致的灾难。

六四:象曰:“左次无咎”,未失常也。

想要理解“左次”,我们需要来看看师的“错卦”——同人卦。所谓错卦,就是两个卦每一个爻都是相反的,但从理解上来,可以互为佐证。那么要如何用“同人”卦呢?我们需要看看它的九三。

首先,“同人”的九三是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岁不兴。这是指的敌人埋伏于密林之中,自己则带着部队到高高的山丘上驻扎,自然结果不会好——继续发展,那么变过来就正对着师的六三了。将领好大喜功,但犯了最基本的军事错误,导致身死兵败。

既然如此,应该如何呢——左次,无咎。这里当然不是指的在左边的意思,而是指的“左”的引申含义——卑下、偏颇的意思;次,则指的是退让。也就是说,这时候要小心谨慎,不要强争高位,而是避其锋芒,那便会得到“无咎”的结果,且这样也是符合常理的。

六五:象曰:“长子师帅”,以中行也。“弟子舆尸”,使不当也。

本爻的“弟子”,指的是长子的兄弟。那么长子为帅,名正言顺,是中正的行为;但若同时也派其兄弟(也有解释说是小人)在其中参与,便容易产生矛盾,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。

上六:象曰:“大君有命”,以正功也。“小人勿用”,必乱邦也。

本爻所说的“命”,即是打完仗之后,论功行赏,“正功”,则代表着奖惩分明。而这时便要明辨忠奸,否则很容易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。

卦象故事

《断易天机》曰:此卦周亚夫将欲排阵,卜得之,果获胜也。

其评曰:师者,众也。独行越师,最不宜动,君子有命,小人勿用。共相克伐,改道成讼。

故称其:天马出群之课,以寡服众之象。

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,此处所讲的“周亚夫将欲排阵”,说的是他要打哪场仗。

周亚夫是西汉名将,他带兵的主要事迹,其一是在汉文帝时驻军细柳,防范匈奴;其二是在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。

尤其是平定七国之乱,该事件缘起晁错上书《削藩策》,建议汉景帝减弱藩王势力,集权中央。结果导致吴王濞与楚王戊、赵王遂、胶西王卬、济南王辟光、淄川王贤、胶东王雄渠等起兵“清君侧”,汉朝正统岌岌可危。

毫无疑问,在战争初期,七王的势力是很强大的。当时吴王刘濞甚至号称有20万大军,还联合了匈奴等各方,来势汹汹。而一开始,这样的状况的确也吓到了汉景帝,他斩杀了晁错期望和缓局势,但并不奏效,甚至刘濞自称“东帝”,已完全不将他放在眼里。

而就在此时,周亚夫被任命为将,平定内乱。

而师这一卦对应的,也是此刻的周亚夫。

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中的原文对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,是这样描述的:

孝景三年,吴楚反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,东击吴楚。因自请上曰:"楚兵剽轻,难与争锋。愿以梁委之,绝其粮道,乃可制。"上许之。

太尉既会兵荥阳,吴方攻梁,梁急,请救。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,深壁而守。梁日使使请太尉,太尉守便宜,不肯往。梁上书言景帝,景帝使使诏救梁。太尉不奉诏,坚壁不出,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。

吴兵乏粮,饥,数欲挑战,终不出。夜,军中惊,内相攻击扰乱,至於太尉帐下。太尉终卧不起。顷之,复定。后吴奔壁东南陬,太尉使备西北。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,不得入。吴兵既饿,乃引而去。太尉出精兵追击,大破之。吴王濞弃其军,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,保於江南丹徒。汉兵因乘胜,遂尽虏之,降其兵,购吴王千金。月馀,越人斩吴王头以告。凡相攻守三月,而吴楚破平。

此处是讲,彼时吴王主要在进攻梁王——梁王是之前景帝加封,用来制衡吴王势力的,所以梁并没有随着吴王造反。梁向周亚夫求援,但周亚夫却不为所动,而是派兵去断吴、楚粮道——毕竟正面战场周亚夫的兵力也不占优势,所以只能让梁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,他出奇谋。

最终,果然吴因为乏粮而兵败。但这件事情,其实也使得梁王对周亚夫很是不满——为后来周亚夫的凄惨结局埋下了伏笔。

好,那么今天的讼就讲到这里,明天将进入新的一卦——比。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、收藏、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gz/23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