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寻根水火不容的易学两大流派深山读书

周秋鹏

易经是《连山易》、《归藏易》、《周易》的统称,是以六十四个卦象为基础,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系统。现在讲的易经,主要指《周易》,据说是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,孔子写了《易传》。从古到今,易学界纷争不断,搞易经的遇到搞易经的,很多会看不起对方,甚至彼此视对方为敌人。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,笔者认为,跟易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大流派有关。

第一个流派为易理派,也叫学院派。主要以孔子为代表。孔子写了《易传》,就把易经引进了哲学领域。后来出现了很多大学问家,都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上讲易理,而且身份也都是贵族,拿皇家俸禄的,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、社科院的院士,有的官职更高,直接为皇帝服务的,做的学问都是阳春白雪类型的,用现在的语言叫高端大气上档次。

第二个流派叫占卜派,也叫江湖派。这个流派主要来自民间,以草根平民阶层为主,混迹于江湖,一般没读过什么书。当然占卜界也有一些代表人物是有学问有身份的,比如发明六爻纳甲的京房,发明梅花易数的邵雍。但是占卜派跟易理派明显不同的是,他们只钻研如何用卦象来预测事情。在他们眼里卦象就是工具,而工具就是使用的。一把菜刀在厨师手里,就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,但是要讲这把菜刀具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,再好的厨师可能也讲不出。

大概就是这两个流派。一派做学问,一派搞实战。讲易理的学院派,看不起没读过书的江湖派。而靠占卜谋生的预测师,也看不起只会讲易理的学者。当然也有人两派都通,既懂易理,又能占卜。这种就是大家了。比如周文王就是两派都通的,他写的卦辞、爻辞,都是占卜后的记录,有很多内容也带了哲学的思考。

孔子不是专门搞易经的。他属于半路出家,到了中老年才开始研究易经,偶尔也尝试占卜。但他主要是做讲易理。传说易历三圣,伏羲只留下卦象,没有留下理论。周文王写了卦辞和爻辞,有了一套理论。孔子写的《易传》,又叫《十翼》,相当于是易经的翅膀了。

现在进入信息时代,普通人都可以随便接触到易经了。记得以前很多易学爱好者,是因为读到邵伟华写的书才知道易经的。现在的易理派也分出很多门类,有的还是从哲学入手的,还有的搞术数理论,把河图洛书、先后天八卦、天干地支、数字模型等都用上了,主要特点是做学问、讲理论。比如有一些国学传播机构,就教易经理论。

而占卜派主要还是靠预测谋生,如算命、看风水,跟他们讲易理不一定懂,但是预测事情很准。东西丢了,起个卦象就能告诉你能不能找到,到哪里去找。从古到今流传的易学书籍多如牛毛,有的是讲易理的,有的是讲占卜的,不同的人看了不同的书,都认为自己得到了真传。其实可能只是学了一部分。

最终易学界的局面应该是这样的:搞理论的看不起搞实战的,搞实战的看不起搞理论的,搞理论的看不起搞理论的,搞实战的看不起搞实战的。阴阳四象都有了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tzrz/21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