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,我们谈过一条逻辑链,用图形来看,非常直观:
第4卦,教育认知的升级,会带来需求的升级,即第5卦。而需求的对立,又常常会导致矛盾与诉讼,即第6卦。
第5卦为什么被命名为“需”?我们看一下卦符,上面是水,下面是天。也就是说:雨云在高高的天的上方,非常遥远,一时无法降雨。
对于农耕社会来说,水资源很重要,它关系到庄稼的生长,而庄稼的生长又关系到活命。在黄仁宇的《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》一书中,他提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常常与天灾有关,包括明末小冰河期的农民起义。前两年的电影《》中,几百万灾民没粮食吃,那种绝望隔着屏幕都让人不寒而栗。
然而,这一卦没有被命名为“求”,而是被命名为“需”。想必,《易》的作者一定会惹到一大群人。雨云那么远,不应该求雨吗?为什么要命名为“需”呢?这体现了一位哲学家的大智慧!
余秋雨在《周易简释》中,对“需于血”的解释是:在血泊中等待。嗯,没错,他将“需”卦整个地理解成了等待,当然是沿袭了后圣先贤的观点。这一观点,相当的荒谬。“在血泊中等待”?谁看了,都不会觉得很靠谱。所以,朱熹这些后圣先贤们一直不敢宣称破解《易》,因为他们没有底气。
“需于血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?“血”通“恤”,担忧的意思。比如说,抚恤,就是抚平担忧、抚平忧虑。
先看这两处:①《易》中有“赍咨涕洟”,赍,贝字底,用财物抚慰。咨,口字底,用言语安慰。而涕洟,鼻涕眼泪。它讲的就是用财物、言语抚慰烈士的遗属。可见,抚恤金制度,在年前就有。②《易》中还有“血去惕出”,惕,警惕的惕,意思是去除担忧、排除警惕。
回过头,再来看“需于血,出自穴”。它的意思是:出于担忧的原因,提前准备好需求的资源,能帮我们走出困境。比如说,快到雨季了,提前准备好很多煤炭、木材。快要到旱季了,提前蓄水,比如依山而建一个水库。这才是解决“需求”问题的大智慧!
归根结底,“需于血”并不复杂,就是出于担忧的原因,提前准备好资源。后圣先贤们认为“在血泊中等待”,等待什么呢?
行文至此,我并不是想贬低余秋雨什么,他的很多著作文字是非常让人尊崇的。但是,在年迈的时候,搞什么《易》,一直没被后圣先贤们读懂的《易》,绝对是浪费时间,浪费生命。
历史上,讲解《易》的书“前言不搭后语”,错漏百出。很多人迷失其间,非常可悲!有一次,还是我上大学期间,在图书馆中,一个老头抽出了一本《易》递给另一个老头,说:“可以看看这书。”另一个老头直摇头:“我还想多活几年呢!”
事实上,科学《易》,确实是在挽救无数中老年人的生命!当然,也能拯救年轻人。毕竟,如果他们误入歧途,会误终身!
我给《易》,主要写了三本著作:一本是年出版的这本书;一本是科学《易》,是专业的注释本;还有一本是采用“以典释经”的方法,用历史典故解读每一句爻辞。后两本没有出版,做了著作权登记。这些书,已经完美地破解了《易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