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学专栏儒道同源谈易经张辰

作者:张辰

(山西晋城知行书院山长)

编辑:朱浩审核:王学安、邵明

(本文属于聆听陈复教授《易经》演讲课的个人心得报告)

《易经》在中国文化里素有「群经之首」的声誉,一向被视作中华文化的源头。《周礼·周官·宗伯》云:古有三易,「一曰连山,二曰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皆八。其别皆六十有四。」三《易》中,《周易》的影响最大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《易经》。孔子到晚年对《周易》产生了研究的兴趣,《论语·述而》中孔子说:「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」因此为《易经》书写了「十翼」,分别是:《彖传》上下、《象传》上下、《系辞传》上下、《文言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和《杂卦传》。陈复教授这次选择《易传》而非只是《易经》,是因为授课的重心是偏向于人文性,而非《易经》占卜的方法。

孔子学易韦编三绝图丨来源于网络

陈复教授觉得学习《易传》能更深刻的认识儒家,因为《易传》彰显着心灵的实有,使儒家的面貌不再是社会的礼制与道德。透过《易传》能了解到,中华文化对于人类生命的完整面貌在年前就有扩张性的理解。学习《易传》要对其三个层面要有认识,第一是图像思维,意即卦象所蕴含的义理;第二是抽象思维,意即从卦象、卦辞、爻辞、彖传、象传提供的讯息,从中整合、梳理与总结出一种思维框架;第三是意象思维,意即从卦辞、爻辞叙述中,找到其中象征的含义。陈复教授的这种解释,让弟子想到了智慧咨询师释梦的方法,卦象就像梦境的氛围,这需要去感受卦象的意涵;卦辞和爻辞就像情境结构,要在其中抽离出变化的结构性;而卦辞与爻辞的内容,往往充满了象征与比喻,这也是解梦需要的意象思维,工夫则在其中蕴含着。陈复教授说,这三种思维方式就是《易经》从神的涵义转向人事变化,同时,这也是学习《易经》最困难的地方。占卜的方法非常的简单,如何去诠释就涉及到人对于《易经》的把握,以及面对不断变化的时空,如何转化与对应,提炼出现代性的生命智慧,这确实对于人的灵性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。这也是为什么《易经》常看常新,因为人的心性会不断的变化,对于卦辞与爻辞的理解与领会就会不断的深化与扩张。

陈复教授在讲「乾卦」的象传时指出,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」这一句话中蕴含的意思有一代接着一代开展的生生不息,但是,这一代一代的延续不应该只是指向人的血脉、生物性的延续,而应该思考、精神性的延续,令人想到中华文化的道统传承,难怪中华文化被称之为「早熟的文化」,就是其有跨越生物性的视野。陈复教授提到中华文化是有四种文化融合发展而成,分别是重视教育与周礼的鲁文化;重视客观规律的齐文化;重视权谋的晋文化与浪漫玄思的楚文化,共同构成中华文化。陈复教授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价值与意义,也有其流弊,鲁文化奉行亲亲、尊尊的伦理,能使国家政权维持长久,却容易因为论资排辈,使得真正贤能的人被埋没,而导致国家的积弱不振;齐文化兼容并蓄,尊贤尚功,能使国家快速发展起来,但相对来说比较重功利,容易导致政权的不稳定;楚文化能扩展人的时空感,却呈现暧昧不明的混沌性;而晋文化能够广开思路,寻求突破,却要谨慎对待权谋心术。弟子觉得,《易经》是人面对不同的情势,通过占卜与内心对话,而展开天人对话的过程。在各种困境或顺境中,都有发挥与留神的空间,这是人面对《易经》叩问「我是谁」的议题。从自我的角度来看,《易经》给出人吉凶祸福,让人知道世间有因果,因此对天产生敬畏感;从自性的角度来看,《易经》让人认识到,事情的发展、心念的变化都不能离开自性的中轴线,这也是《易经》中「不易」的层面。

易经八卦图丨来源于网络

故而,在学习《易经》中,要认真理解爻每一爻的处境与变化,陈复教授说重卦六等分所形成的参数不见得是一种标准,也可能更多,这都是随着时空的变化、文明的发展、社会的更替所形成的新形势与发展,从新的形势与发展中抽象思考出背后的规律,这就是「变易」。再则是,不论爻如何变化,或者未来发展成爻或者更多,都不能离开《易经》内蕴的中道,这是《易经》中「不易」的层面。最后不论现象如何繁杂错综,都会呈现出因果性,这就是「简易」面。因此《易经》也在提醒人们,事情发生任何变化之前,都会有征兆。如同坤卦的爻辞中说:「履霜,坚冰至。」,看见脚下的霜,就知道气候要变的寒冷了,这就是见微知著。占卜需要丢掉人理性思维的框架,庄子说:「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,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,是知之盛也。」人的知识经验、理性秩序不能被打破,人就只会用惯性与欲望来解读现象,因此,占卜最难的也正是这个部分。陈复教授说,人在每一个范围下都需要建立秩序,人需要秩序让事情条理化。但是,我们要搞清楚秩序的有效范围与适用情境,秩序的解构让人进入混沌,混沌是让人看到更大的存在,建立更高的秩序。黄光国教授讲本土社会科学就是在建立主客对立的秩序,陈复教授通过打破主客对立的秩序,进而发现主客合一的事实,接着还要建立更高的主客对立的秩序,这是一种不断推进的格物的过程。所以,有人说孔子是「圣之时者」,意思就是说,情境不断发生变化、环环相扣,儒家是「时」(变化)的思想。而这种变化,就是需要人的思想的参与使得情境跟着相应的改变,意识、思想创造环境,因此「人心惟危」,人要在心底最幽微处留神。

陈复教授指出,《易经》的思想,容纳了三层本体的观念,第一层是理则性的天,无关乎人的「天」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的存在;第二层是人格性的天,天作为可以与人对话、沟通的实体对象存在;第三层是心体性的天,心体的天是让人潜意识和显意识型塑、翻转的实存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71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