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畜卦畜极而通,就进入了到颐卦。颐卦和大过卦是一组,颐卦谈的是“生与食”,大过卦谈的是“爱与死”,在大过卦来讲,“爱”指爱惜,不是爱情,具体的大过卦再说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分上经和下经,上经三十卦,讲的是天道自然演化的因果规律,下经三十四卦,以人事纠葛为主。上经经过颐卦、大过卦、坎卦、离卦,就结束了。上经最后的四个卦,是两组高度动荡的错卦。所谓错卦,是把本卦的各爻阴阳互变另成一卦,代表这一问题的危机和转机。颐卦的卦象是山雷颐,大过卦的卦象是泽风大过,瞬间六爻全变,这是非常难适应的。坎卦跟离卦也是一样。
六十四卦是由“天地定位”产生的,天地往这么一立,经过以亿年为单位的自然演化,才有了屯、蒙、需卦,这么一路走下来。“天地定位”也是一对错卦,错卦代表巨变,像改天换地那样的巨变,那是很少的。在前面讲过的卦里,虽然也有错卦,比如泰、否;随、蛊;可他们的关系除了互为错卦之外,还互为综卦(综卦是把当前卦掉个个,旋转度),综卦基本上没有改变卦的本意,只是换个角度看问题。颐、大过和坎、离,这两对组合,就不一样了,瞬间进入了另一个局面。上经讲完再来做总结,先看颐卦本身。
《序卦传》: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。颐者,养也。不养则不可动,故受之以大过。
颐卦的关键词是“养”。养身体、心灵、养气,都是养。从古至今,中国人都很注重养生,养生最重要的是重视饮食起居。大蓄卦蓄下来的东西,是颐卦得以颐养的基础,这是从物质层面来讲。从精神层面来说,孟子讲的“养浩然之气”也是颐卦。颐卦不太好懂,大半的爻辞都很抽象,需要结合人生经验和认知进一步推理,才能还原这个卦的本来面目。就拿“吃”来说,里边的学问太大了,既要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,又要不陷入口腹之欲的泥潭,需卦讲的食色问题,也浓缩在颐卦里了。
“颐者,养也”,“养”是生养、教养,这个概念是贯穿六十四卦的。从屯卦开始就在养,养到养不下去了,在复卦重生,重生之后还得养,“不养则不可动”,不然人生怎么行动呢?蓄养不足,动都动不了。“故受之以大过”,可以动了,可是会碰到大过,人生就是充满未知的,这是事实,没什么好抱怨,碰到任何情况都得应对。大过是高度动荡危险的卦,面对大过卦这种激烈的动荡,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前期蓄养的功夫,是应付不来的。大蓄卦的积累,加上颐卦颐养的本钱,是大过卦屹立不倒、独立不惧的关键因素。所以平时就得养,打好根基基础。
来看卦辞。
颐:贞吉。观颐,自求口实。
颐卦是张开嘴巴吃东西的象。初九爻跟上九爻构成一个口的形状,上卦是艮,艮就是止;下卦是震,震就是动;上下牙床咀嚼,上颚不动,下颚动,才能把食物嚼碎,化成自己的营养。卦辞上来就说“贞吉”,“贞吉”在六十四卦里出现的频率很高,意思是:固守正道就吉,否则就凶。易经里所有的“贞吉”,都是这个意思。吉凶并不神秘,遵守规律就叫吉,反之叫凶。颐卦怎么做才算“贞”,才能“吉”呢?在卦辞后面的几个字。
“观颐,自求口实”。“观”是观卦的思维逻辑,“物大然后可观”,一个人的身心养得怎么样,透过外在的表现形式,别人是看得见的。“观颐,自求口实”,是说吃的东西、吃东西的时候要经得起“观”,吃的东西得是自求来的而不是通过什么别的不正的方式得来的。“自求口实”是不假外求。颐卦是个生态空间,上下两根阳爻一闭,中间四根阴爻在里边就形成了空间。初爻如果关不紧就是剥卦,上爻没把紧就回到了复卦。真正的高手是外艮内震的,外表看起来不动如山,里边是震卦无限的生机,这是颐卦颐养的功夫,养什么?养的是身心的小宇宙。
颐卦也是很好的管理模型。外面定一个目标,止住不动,下面是生机无限的震卦。关于管理,在《道德经》里有一段很具体的描述和境界划分:“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。其次,畏之。其次,侮之。”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、其次是领袖式管理、再次是制度式管理,这三种之外,其他的管理方式就不值一提了。颐卦有点“太上,下知有之”的意思,上面止住之后,中间的空间是留出来自由生长的,在一个框架内自发自动、自求自享。
彖曰:颐,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观颐,观其所养也;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,颐之时(义)大矣哉!
“颐,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”这句话是解释“贞吉”的,意思很清楚,养正,就吉。没讲出来的话是,不养正,就不吉。孔子有个主张:“(肉)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”,被好多人骂迂腐、做作。其实这就是“养正”的功夫。对孔子来说,正肉、正席,是礼仪的具体表现。如果没做到位,他还不提出疑义,那就不是孔子了。
“观颐,观其所养也;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”“观其所养”,是解释“观颐”的。“观其自养”,是解释“自求口实”的。“观其所养”和“观其自养”的差别在哪?一个养外,一个养内。“观其所养”,是外面观自己,“观其自养”,是自己观自己。以现代商业竞争举例,观察竞争对手,主要看他哪里有问题、哪方面比较薄弱,这样才能找到突破口。对另一方来讲,如果他外面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,被人观出来了,就会成为自己的短板和弱势,这是“观其所养”的现实应用。对内来讲,想要“自求口实”,最正的路是打磨好自己这个产品,只此一家别无分店,并且是行业内做得最好的。那别人不选你选谁呢?内修的高度决定了能不能“自求口实”,这叫“观其自养”。
接着彖传把颐卦的高度上升了,“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”,分梯次把“养”的作用做了推及和分别。天地是最高的,《序卦传》的第一句就说:“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”乾坤两卦这么一定位,万物才有生长的空间,万物的生长靠的是天地提供的养分。
以人世间来说,圣比贤高一个档次,“圣人养贤”,就像佛养菩萨、皇上养臣子、老板养干部一样。“养”是提供平台,生长得怎么样,靠的是自己,生长得好,返过来,返回的返,又返过来滋养这个平台,这才是一个正向的颐卦生态系统的循环。“圣人养贤以及万民”,“万民”代表基层,“以及”是间接管理。圣人是不应该直接管到基层的,他也管不好,因为每个领域都涉及具体的专业性,他只需要专心培养贤人就行了,让贤人去管,这是管理原则。贤人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特别擅长的人,翻遍史书,只要是个正经君主,稍微脑子清楚一些的,都知道访贤、求贤,知道要靠贤人才能治理好天下。一个真正高明的管理者,他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,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,并能Hold住这个人。其他什么都不用干,也不要去管,万事大吉。
“颐之时(义)大矣哉”,“时”是时间,“义”是宜。在现在通行版的彖传里,是没有“义”这个字的,我倾向于把它加上,“义”字应该是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。当然,这个地方我没有依据,只是个人倾向。彖传前面从天地一直推及到了万民,这个“时义”还不够大么?够大了。“时义大矣哉”的意思是,在对的时间点,当为则为,具体做的时候,还要恰到好处。我们需要注意,任何事情,时间最重要,做早了不行,晚了也不行,时机不对,一切白搭。时不同,义不同。
易经谈“时、义”的卦有五个,豫卦是第一个、第二个是随卦、第三个是旅卦、第四个是遁卦、第五个是姤卦。这五个卦的表达方式都是这样,“豫之时义、随时之义、旅之时义、遁之时义、姤之时义”,统统“大矣哉”。如果加上颐卦,是六个。颐卦的下一卦大过卦情况类似,彖传的结尾是:“大过之时(义)大矣哉”,我也倾向于把“义”字加上,如果这么算,一共有七个卦。
颐卦的“时义”是抓住当前这个大好时机,把大蓄卦蓄养下来的资源,充分吸收化为自己的养分,内外强大,以应对接下来大过卦的变局。“颐之时义”当然也包含了养生之道,只有自身养得好,才能从容应对任何外部局面。相传姜子牙72岁出山,岁去世,他至少得身体好吧,否则怎么“大矣哉”呢。如果不懂得颐养,可能还没熬到出山,人就挂了,什么都不必谈。
象曰:山下有雷,颐。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
“山下有雷”,这个卦象,就叫“颐”。雷会把山震塌吗?大概不会。山很稳,不是桑海沧田的变更,是影响不到山的。有看到过类似的报导,不记得出处了,说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,然后一堆论证,讲这片山脉之前是海洋,我非常认同。当然有沧海桑田,马上就会遇到,那是另一个话题,相对颐卦的环境来说,大过卦就是沧海桑田。只不过从六十四卦整体来看,它描绘的是一副宇宙蓝图,人生只是其中的一小环,经历不完全过程,历史也记载不全。好,先拉回来。
“山下有雷”,更多是上艮对下震的“止”,是告诉下面,有山镇着呢,动可以,不要过分。“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”真心为“慎”,《大学》非常强调“慎”的概念:“君子慎独,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“慎”是“观其自养”的修行功夫。“言”,是正式的书面表达。“语”,是口语化的交流沟通。“慎言语”,意思很清楚了,言语都得出自真心。“节饮食”,“节”是节制,颐卦本来就是张开嘴巴吃东西的象,那肯定跟饮食有关。“节饮食”的关键在有度。
彖传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谈的,大象传切入的是养生的角度。养生不仅是养身体,还得养心。“慎言语”养的是心,“节饮食”养的是身。
讲颐卦六爻,实际到六个爻,跟彖传还有大象传的描述的蓝图又完全不同了,偏差非常大。
往期内容,欢迎点击头像,到个人主页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