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瞳详解易经第52篇
接着易经详解第51篇—佛家讲的“不着相”,是贲卦的高级应用的内容,来看贲卦的爻辞。
初九:贲其趾,舍车而徒。
象曰:舍车而徒,义弗乘也。
“趾”,原意是脚指头,这里代指脚。“趾”字,在易经里共出现了五次,分别是噬嗑卦、贲卦、大壮卦、夬卦、鼎卦,都在初九爻。“贲其趾”就是修饰自己的脚,可以理解为找双舒服的鞋子。找鞋子干嘛?“舍车而徒”,“舍”是舍弃,“徒”是徒步。“贲其趾,舍车而徒”,大致意思是:初九爻舍弃乘车,找了双舒服的鞋子,自己走路。听起来很莫名其妙!再强调一遍,经典没办法用白话文直译!原因是古汉语常常一个字通多个字,一个字有多个意思,还有当时的语境和社会背景,需要多角度来理解。如果用白话文表达,一讲就错,因为无论怎么讲,都是不全面的。所以我们如果看到谁把易经直译成白话文,那大概是误人子弟。这怎么办呢?有办法的,直译不行就用做注的方式分析,然后总结。
古代人对衣食住行,都有明确规定。比如吃肉这件事,现在很稀松平常,可是在当时,老百姓是很难吃到的。在《左传》的《曹刿[guì]论战》篇就有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的说法,用“肉食者”来代指上位者,形容这种人目光短浅,没有深谋远虑。在出行来说,从大夫这一个阶层往上(包含大夫),才可以坐车,其他人只能步行。初九爻志行高洁,“不上不当上的车”,依靠自己的脚徒步前行,这叫脚踏实地、素履蹈常。当然,后来“礼崩乐坏”,那是另一回事了。
小象说“舍车而徒,义弗乘也。”“舍车而徒”,是守义的表现,义就是宜。初九爻跟六四爻相应,六四“匪寇婚媾”,是要来找他的,初九爻安步当车,徒步缓行。不乘“不义之车”,就是最好的“义”。《论语》里有一小段跟这一爻相关,很有意思,来看下。
颜渊死,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[guǒ]。子曰:“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鲤也死,有棺而无椁,吾不徒行以为之椁。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可徒行也。”
颜渊也叫颜回,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,位列孔门72贤之首,被后人尊为“复圣”,这个尊号是非常高的。“复”是复卦的概念,乾为父坤为母,复卦又被称为“小父母卦”,从这个称号就能大致知道复卦的重要性。贲卦后面接着是剥卦,剥卦之后就是复卦,很快就会谈到。颜回在40岁左右的时候就去世了,严格来说,不算英年早逝,在当时,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也就这样。去世之后,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他的车卖了,给颜回做一个外椁(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)。在棺外面再套一层,那个叫椁。关于棺椁,是一个礼制森严的话题,人去世之后,什么样的人套几层、用什么材料,都有说法,先略过不提。孔子没同意。说:“不管有才的还是没才的,说起来都是自己的儿子。孔鲤死了(孔子唯一的儿子),也只有棺没有椁。我不能卖掉车子来置办椁,那样以后就只能步行了。按照礼制,我曾经做过大夫,是不能徒步出行的。”
这段话,孔子表达了几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,谦虚的承认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如颜回有才。第二个意思,都是做父亲的,他没有偏私。第三个意思,礼不可逾。还有一个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的言外的意思,那就是孔子当时真的很穷困潦倒,车子卖掉,就买不起了。
这段话,不知道让孔子招了多少骂。怎么可以这么冷血呢?人死为大,一辆车有这么重要吗,连自己的儿子死了,自己最钟爱的学生死了,都不舍得拿出来。骂孔子的人如果看懂了贲卦初九爻,大概就能明白他坚持的是什么、为什么要这么坚持。我看到的是敬佩。在《论语》里还有这样一句话:颜渊死,子曰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颜回去世之后,孔子仰天长叹,连说了两遍,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啊!一个人在那么困难那么痛苦的情况下,还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,这才是真正高尚的人格。
礼者义也,义者宜也。礼、义、宜,这三个字,在很长一段时间,含义几乎是等同的。“舍车而徒,义弗乘也”,也可以改成“舍车而徒,礼弗乘也”。“义之所当为则必须为,义之不当为则必不为”,这才是贲卦初九爻要告诉我们的话。现代流传下来的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,有两句,跟“舍车而徒,义弗乘”的意思差不多:“有所不为而有所必为”、“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”。
六二:贲其须。
象曰:贲其须,与上兴也。
“贲其须”,修饰胡须,这个好懂,问题是,修饰谁的胡子呢?小象说:“贲其须,与上兴也。”“与”是附,“兴”是“使...兴盛”的意思,“上”指九三。出来了,“贲其须”的“其”,也指九三爻。六二就是《彖传》讲的“柔来而文刚”的主体。阴为柔、为文,阳为刚、为质;阴承阳、柔承刚;阴饰阳、柔饰刚;这种文施是很得体、很合宜的,本来就是正道。
按周制,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,成年之后就要留胡子了。古人的胡子和头发都很重要,他们认为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,这个是“孝之始”。“贲其须”,看着是件小事,其实蛮重要。《资治通鉴》里就有很具体的描述:“美鬓长大则贤,射御足力则贤,伎艺毕给则贤,巧文辩慧则贤,强毅果敢则贤。”不知道司马光是不是刻意的,这五个贤,把“美鬓长大”排在了最前面。“鬓”字的本意是指长在脸颊两侧的头发,跟须一样,起的都是美化脸颊的作用。漂亮的鬓须跟脸颊相互配合,人看起来更加神采奕奕,又不会喧宾夺主。关羽就被称为“美髯公”,我们看关公的那个影视形象,确实会被外表折服。只是外表吗?不是的。是说,第一眼看过去,人的感觉很舒适。有了这个感观,就愿意进一步接触、进一步了解,接触了解下来,他的文质是相符的,就由衷被折服了。
还有一种解读,是从卦象上来看的,跟前面的理解也相符,我补充一下。贲卦从第三爻往上一直到第六爻,是颐卦的象,颐卦上下是阳爻,中间全是阴爻,就像把嘴巴张开用牙吃东西一样,讲的是养生之道。虽然从第三爻往上只有四个位置,但跟六画卦颐卦的整体卦象还是一样的。颊和腮加在一起,就叫“颐”,这里先忽略颐卦卦义,从颐字的本意来理解就好。六二在颐下,颐下有什么?就是须。“贲其须”是修饰“颐”,也就是修饰脸颊,都对上了。不管多漂亮的须,得附在颐下才能显出来。在文饰之前,还得先观被文饰的那个体,根据脸的胖瘦以及脸型,搭配与之相得益彰的须,这样才能互相成就。
到这应该没有疑义了,六二是“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”、是“明星背后的经纪人”。现在离婚率很高,尤其越是成功的人,离婚率越高。这里面当然有“男人有钱就变坏”的原因,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六二不甘做男人背后的女人。就这一爻本身来说,需要厘清各爻之间“承乘[shèng]比应”的关系,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定位。
阴爻在阳爻下面,叫“阴承阳”,承是承接、配合,这个是正常现象,叫“顺”。阴爻在阳爻上面,叫“阴乘阳”,乘是凌驾、逾越,这个是非正常现象,叫“逆”。
“比”是比卦亲比的概念,相邻的两个爻是一阴一阳,就叫“得比”;两个都是阴爻或者都是阳爻,就叫“失比”。“得比”就好像异性相吸、也像找到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一样,相互之间是亲近、自然、相互支持、互相吸引的关系。“失比”就好像“文人相轻”、好像“武无第二”一样,双方是互斥的,非要较个高下。
“应”是呼应,对应。“比”是站在相邻的位置来看的,“应”是站在上下卦的位置来看的。用现在通俗的话说,“上面有人”或者“有群众基础”,就叫“应”。下卦的第一爻跟上卦的第一爻、下卦的第二爻跟上卦的第二爻、下卦的第三爻跟上卦的第三爻;也就是1跟4、2跟5、3跟6;这三组位置如果是一阴一阳,就叫“相应”;如果都是阴爻或者都是阳爻,就叫“不相应”。“相应”是上下结成的同盟,“不相应”就是没有上下呼应的关系。
再来看就清楚了。六二跟六五不相应,九三跟上九不相应,但是六二跟九三是“得比”的,并且还是阴承阳柔承刚的关系。这两爻的未来,寄于彼此,没有别的关系可用了,只有同心同德才是出路。不要觉得不平,分工不同而已,总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,安心做好“男人背后的女人”或者“女人背后的男人”,就是最大的成就。主内主外都很辛苦,都很重要,六二跟九三是一个整体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。
九三:贲如濡[rú]如,永贞吉。
象曰:永贞之吉,终莫之陵也。
“贲如”,当语气助词用,就是“像这个样子来修饰”,像哪个样子呢?像“濡如”这个样子。也就是说,“濡”是“贲”的一种方式。往衣服上滴一滴水,水沿着滴下去的位置向四周扩散,这个就叫“濡”。“濡”,是一点一点的润泽。就像化妆一下,得慢慢来。最会化妆的人,妆化完之后是看不出来有雕琢痕迹的。文质彬彬、人文化成,都是“濡”的功夫。
相较于初爻的贲其趾、二爻的贲其须,三爻“以濡为贲”,就不是修饰局部了,是修饰整体,是从头到脚,由外至内的精心文饰。三这个位置其实蛮危险的,《系辞传》里就明确说了,“三多凶”。多凶,是因为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处在下卦的顶点,能不能突破瓶颈进入上卦的广阔天地,是未知的。这个成绩能不能保持、有了点成绩之后会不会飘?也是未知的。结果怎样,就看自己怎么去因应。因应的办法,就是“永贞”,永是永久,贞是正。光守贞还不行,得“夕惕若厉”永守到底,才会“吉”。
在外表看来,九三爻“美得冒泡”,人人歆羡。可是光鲜亮丽的同时,积习往往也是很深的,如果不加注意,稍不留神,就会坠入深渊,所以“质”显得尤为重要。九三要守的“贞”,就是“质”。贲卦有四个境界,依次是:无色、文质彬彬、质胜文、文胜质。九三要守住的至少得是“质胜文”这个底线。质可以胜文,文不可以胜质。娱乐圈有个演员,在各种场合卖弄自己的高学历人设,后来因为不知道“知网”,翻车了,这是“文胜于质”的典型。
小象说:“永贞之吉,终莫之陵也。”永守“文不胜质”的底线。“终莫之陵也”,岂有人凌辱得了你?“人必自侮,而后人侮之”,“陵”,是侮辱、欺辱、受辱。在贲卦来讲,修饰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是防过、是把握修饰的那个度,过犹不及。九三把握得很好。
六四:贲如皤[pó]如,白马翰如,匪[fēi]寇婚媾。
象曰:六四,当位疑也。匪寇婚媾,终无尤也。
“贲如”还是当语气助词用。“皤”,是“白色”,特指鬓发的那种斑白;“皤如”,鬓发斑白的样子。“贲如皤如”,意思是“以皤为贲”。“白马翰如”,白马是马的一个品类。“翰”,也有“白马”的意思,同时还有“白色”、“快”、“疾”的意思。所以,“白马翰如”可以做双重解释,用白色装饰白马,骑着这样的马快速飞驰,就叫“白马翰如”。“匪寇婚媾”,“匪”同“非”,不是匪寇,是去求亲的。六四爻描绘的是这样一副画面:一个鬓发斑白的人,骑着白马疾行如飞,去求亲。
来分析一下这样一副画面代表什么。六四在全卦的高位,属于执政层。“皤如”,头发都白了,这个倒不一定是说年纪有多大。在上层混,那是很劳心的,为民服务也是很劳累的。“贲如皤如”,是说六四劳心劳累华发早生,斑白的鬓发成了他“贲”,以鬓发为饰,铅华洗尽,不尚厚饰。“白马翰如”,白马,象征廉洁自守,不染尘垢。马为心,心里没有包袱,跑起来就快,就叫“翰如”。同时,马的鞍鞯辔头也是用白色做的装饰,配合前面的“贲如皤如”,浑然一体,都是“白”的。这样一个人骑着马去求亲,好像没包装,其实是从文返质了。
小象说:“六四当位,疑也;匪寇婚媾,终无尤也。”六四爻阴居阴位,当位,他求婚媾的对象是初九,跟初九爻也是相应的。既当位又相应,可是“疑也”,有迟疑,这是为什么?六四是这样一个人:衣不完采,即使在前去求婚的时候,也不擅加多余的文饰。唯一装饰的地方,只是给白马配了幅白色的鞍辔,这种装饰一点都不突兀,顺应的是白马的本来面貌。他怕初九是那种讲排场、看重外在文饰的人。初九没有让他失望,对方是不乘“不义之车”,“舍车而徒”的君子。“匪寇婚媾,终无尤也。”“匪寇婚媾”是双关语,初九还担心六四是“寇”呢,都不是“寇”,不用担心。双方志趣相投、秉性相合,完全不必顾虑,只要欣然前往,必定能成婚媾。“无尤”,就是没有过失、没事、无妨。
“疑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,六四跟九三的关系是“阴乘阳”,他到初九那里去要经过九三爻,担心九三阻碍,把他当成匪寇不让过。一边想办法处理,一边准备好马,“翰如”以待,随时可以疾行。“终无尤也”,最终还是过去了。
这个求婚媾的过程到底在讲什么?大家可以做自己角度的发散思考。易经是开放性的,哪种解读有用就用哪种。我认为是当往则往、当为则为。六四已经在高位了,该有的都有了,几乎快达到上爻“白贲”,也就是“无色”的高度。四为阴,初为阳,贲卦的常道是阴饰阳,这时候叫她去做底层那个初九“背后的女人”,她真的愿意吗?并且还是“女追男”。六四是通透的,她愿意。她知道初九将来会成长到上九那样的高度,也知道自己虽然快到“白贲”的高度,可是毕竟还没达到,也达不到。人有类物有分,有些东西就是突破不了,甚至没有道理可讲。中华上下五千年,只出了一个武则天的原因就在这里。
六五: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[jiānjiān],吝,终吉。
象曰:六五之吉,有喜也。
六五阴柔,阴柔是“利牝马之贞”的,就是不能自为,得找到外比的一方来立业助己。六五爻是君位,对为君者来说,最重要的事永远是求贤。丘园,丘是山丘,园是园林。古代的贤者,很喜欢住在这种地方,怡然自得又亲近自然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就是一副贤者隐居丘园的画面。“贲于丘园”,六五装饰丘园,目的是为了求贤。“束”是量词,五匹为一束;“帛”是丝织物的统称;“戋”是少。“束帛戋戋”,有两种解释。第一种解释:六五用少量一束都不到的布帛来装饰丘园。第二种解释,六五装饰好丘园之后,用少量一束都不到的布帛送礼以求贤。“吝,终吉”,看着好像很小气,没事,终吉。
小象说:“六五之吉,有喜也。”“喜”是快乐、高兴、可庆贺的意思。喜从何来呢?从上九来。六五求的贤是上九爻,上九已经修到了返璞归真的“白贲”境界,根本不在乎丘园、布帛这些面上的东西,只要诚心相邀,他愿意出来帮忙。上九一旦出来,那个分量是很重的,就像商汤得伊尹、文王得太公、刘备得诸葛一样。
上九:白贲,无咎。
象曰:白贲无咎,上得志也。
上九爻在已经讲过。“白贲”,是“无色”的境界,是贲到了极点,以无色为饰、以质朴为贲,返璞归真了。“白贲”,当然“无咎”。讲起来就几句话,要做到,太难了。在《道德经》和《金刚经》都有跟“白贲”相关的表达,各摘一段,来看下有多难。《道德经》第十二章: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[tián]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“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”为五色。“宫、商、角、徵[zhǐ]、羽”为五音。“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”为五味。我们睁眼看到的世界,哪个能脱离五色?老子用了个夸张的表达,说五色令人目盲,目盲倒不是真的眼瞎,是眼花缭乱看不清本质。音乐很美好,他却说五音令人耳聋,这是讲音乐听多了会丧失耳朵的原本功能,耳朵是用来听事的,不是听音乐的。“五味令人口爽”,爽是爽伤,贪图口腹之欲,终会导致身体败亡。“驰骋畋猎”,比喻人生的种种竞争角逐,会“令人心发狂”。“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”,钱财、珍宝,这些身外之物会妨碍伤害人的操守、行为。“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”,“腹”是内在,“目”是外表,“去彼取此”就是由“文”返“质”,是将浮华的表象剥落,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。
佛学中把有形物质和能感触到的物质,统称为“色”,也叫“表象”。《金刚经》最大的主张,就是剥除色相。
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关于“如来”,《金刚经》里自己就有解释,“如来者,诸法如义”,这个解释非常好。如是真如本性,外在诸法跟真如本性相应,就叫“如来”。这句话的大意是说,如果执迷于外在表象的音声、色相,那叫邪魔外道,是求不到真我的。只有放下我执,剥除色相,才能明心见性。
《道德经》和《金刚经》里的这两段话,都是讲“白贲”。“白贲”跟“白”不同,“白”是除了“白”真的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。“白贲”是“以白为饰”,是饱经历练之后,把色相全都收敛起来,归于白了,是“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”的境界。“无咎”,是易经对“白贲”的最高肯定。
小象说:“白贲无咎,上得志也。”贲卦六爻都有“贲”,是“全贲”的格局,代表事物的任何阶段都脱不开“贲”的习染。是文胜于质、是质胜于文、是文质彬彬、还是白贲无咎;是贲为正用,还是贲为反用。结果都摆在这里,看自己的选择。“上得志”,是双关语,上九被六五请出山了,对上九来说是得志,对六五来说,也得志。
贲卦先分析到这里,讲剥卦。
往期内容,欢迎点击头像,到个人主页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