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分享《易传》系辞第十六章,也即《易传》下传第四章.短小精悍的一篇.好,进入正文.
第十三章
读书明理,学经长智.原文:
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阳卦奇,阴卦偶,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;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.
译文:
阳卦中阴爻多,而阴卦中阳爻多.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阳卦以奇为主,阴卦以偶为主.那阳卦和阴卦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?阳卦意为一个君主治理两个臣民,象征君主作主,臣民随从,是正常的君子之道;而阴卦则意味着两个君主争夺一个臣民,二君争斗,一臣事二主是非正常的小人之道.
读书明理、学经长智.赏析:
一,此文所指的阳卦、阴卦说的是八经卦中的除乾、坤两卦以外的六个经卦:兑、离、震、巽、坎、艮.乾卦“纯阳”,坤卦“纯阴”,故不在文中“阳卦多阴、阴卦多阳”之列.
二,本文中的奇、偶是指阳爻和阴爻符号的笔画数.阳爻符号是一画“—”故称为奇;阴爻符号是二画“--”故称为偶.
八经卦皆为三爻卦,除纯阳乾卦、纯阴坤卦外,其余六卦要么是一阳爻两阴爻,要么是一阴爻两阳爻.所以就有阳卦多阴爻、阴卦多阳爻的两种模型.
三,《易经》依据对天地万物及人事的观察、研究、归纳后,模拟出“阳为君,阴为臣”的分析判断模型.
四,以这个模型就推出了:阳卦多阴,一君主事,二臣随从的“君子之道”.也推出了:阴卦多阳,二君相争,一臣事二主的“小人之道”.
这也是几千年以来,中华文化“君子之道”和“小人之道”的由来.《易经》中类似的成语、成典、成法已经普遍被人们“日用而不知”.
小伙伴们你怎么看呢?欢迎加入讨论.